這對聯相傳是明朝“閩中十子”之首的曹學佺quán寫的。天啟二年,曹在廣西為官,皇親以鬥犬為樂,奴才飛揚跋扈,每每放惡犬咬人,一秀才逃跑不急被咬,殺豬人手起刀落,砍了狗頭,奴才們把二人送官府,曹判無罪。皇親受辱,私下重金賄賂并威逼秀才改口供,稱自己和鬥犬相好嬉鬧,屠夫惡從膽邊生殺了鬥犬。秀才翻供,曹大怒,打了三十大闆,秀才招了受人威脅,曹重判: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恩将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他憤然在案卷上寫下這句千古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看了這聯,噌的一下,有一股子草莽氣從脊梁骨竄出,緊接着,哼得一聲,又有一股子鄙視氣從鼻子裡噴出。暗下決心:做人就做仗義屠狗輩,切莫成了負心讀書人。
時隔一段時間,不知怎的,心裡總惦記着這句話,萦繞在心頭一個問題,為什麼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呢?
思來想去,總覺得讀書與人的性情有關系,卻也不起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讀書的流氓很多,不讀書的仁俠也很多。後來發現,讀書不過是一種“手藝”罷了。就好像種地、養花、做飯、打鐵、看病、開車一樣。我們從不去想種地的人仗義,養花的人負心,做飯的人仗義,打鐵的人負心。其實,讀書也一樣。當你不想改變的時候,讀書不過隻是一門手藝而已。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時的人學習是為了改造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裝點自己給别人看。這樣看,讀書人分兩種,一種人讀書為了成賢成聖成君子,那他的書是往骨血裡印的,自然能夠培養出浩然正氣;而另一種人讀書隻是為了成名成功成權貴,那他的書隻是獲取富貴功名的墊腳石罷了,自然也就與正氣沒什麼關系。這就像北大教授錢理群所說,“我們的大學,培養的都是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教給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讀書,是表象;殺豬,也是表象。讀書與殺豬,決定不了一個人是仗義還是負心。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句話,把讀書擡到了天上。這也導緻人們對讀書人寄予厚望,同時也被讀書迷了雙眼。照我說,這話應該改一改,變成“萬般皆上品,唯有仁義高”。殺豬怎麼了,送快遞怎麼了,泥瓦工怎麼了,清潔工怎麼了,這些反而都是正兒八經的手工勞動者,流自己的汗,掙自己的飯,為社會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一個為了金錢而讀書的人,有什麼可高貴的,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還瞧不上别人,更應該感到羞恥才對。動機不純,再優雅的物件也裝點不出一顆善良的心。
國家和社會大力提倡讀書,是想通過讀書這種方法,熏陶出一大批善良、正直、擔當、有為的知識分子。歸根到底,人們提倡的不是讀書,而是美好的品德。也就是說,讀書沒有什麼可值得尊重的,應該尊重的是讀書孕育出來的果實——仁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