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覺察
回歸本源
能夠安靜地體驗當下
就是富足的開始
現代人的心都非常忙亂,有的時候我們似乎在當下,但實際上我們的心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每一天我們都在想,如何可以擁有更多,如何可以吸引到自己預想的伴侶,如何可以改變我的現狀。
當我們每天陷入到這些思慮中時,就意味着我們還沒有意識到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上。
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隻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這就意味着我們想開始真正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必須要回到我們的心。
心外無事,一切的事都在我們的心上,如果我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停下來,真實地體驗當下,我們就能夠回到覺知中。
為何我們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多,為何覺得自己不足,要向外抓取,根源在我們的心。
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于虛寂的狀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于寂,被人看見時,此花的顔色就明朗了。
不是花未開放,而是心未知覺。
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心真正地充盈起來,要想讓自己的一切問題都得到解決,我們首先要回到自己的心。
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回到每一個當下。
去了解多少事物還沒有被心知覺,你不覺,一切就歸于寂寂,你一知覺,一切便複歸鮮活。
世界并非一個
每一個世界都不同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街頭有一個流浪漢,無數的人路過,讓路過的人猜測這個流浪漢是什麼身份。
有的人覺得流浪漢是殺人犯、有的人覺得是一個無家可歸的老人、有的人覺得他得了老年癡呆、有的人覺得他失敗了所以落荒了、有的人認為他是被子女抛棄了.....
同樣的一個流浪漢,每一個人對流浪漢的定義都不同。
我們以為我們所處在一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同一個世界,但是世界并非隻有一個,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
即使是最親密的人、即使是父母、即使是彼此間有相同的生活環境以及教育背景,都無法看到一個完全一緻的世界。
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不同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投影源,在這個投影源中,我們投射出的畫面不同。
要想改變我們的外在世界,就必須要從我們的心下功夫,有一句話叫做“煩惱即菩提”。
煩惱本身隻是一個詞語,為何可以成為煩惱,皆源自于我們的心向外在的投射,一切外境都是我們的心所幻化出來的。
不同的生命體對世界的定義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生命體對每一件事物的眼光也是不同的。
所有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取決于我們看待它的眼光,所以說,改變我們的生活先要去觀照我們的心。
物來皆照,一切外物都可觀其心,一切外物也皆由我們的心投射。
我們覺得要改變的是這個世界,實際上隻是心而已。
心外的事物
都和我們的心息息相關
這個世界隻有一個視角,那就是我們自己,但世界可以有無窮多個。
你可以在今天看到一個美好鮮活的世界,你也可以在明天看到一個灰暗的沒有希望的世界。
這個世界可以變換出無窮多個,但它都是由我們的心所變幻的。
這些視角就像我們看電影時的電影畫面,這些畫面會随着情節的遞進而結束,實際上它是一種假象。
我們可以讓外境的畫面變得美好,也可以讓畫面變得灰暗,不管我們如何去變幻畫面,心都可以變幻它。
心外的事物都和我們的心息息相關,外面的事物隻是一種呈現,我們的起心動念,會讓外面的事物真實而生動起來。
比如說:街上有兩個人,後面的人一直跟着前面的人,這件事情是中性的,有人會認為後面的人準備行竊,有的人認為前面的人有東西掉了,想告訴他。
同樣的事情,我們得起心動念,可以讓這件事情生動地演繹起來,演繹的畫面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念。
當我們感覺到不快樂,當我們感覺到諸事不順的時候,不是事情給了我們阻礙,而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
要想讓當下的事情盡快地過去,我們必須要調整自己的心念,把壞的事情當作好的事情來處理。
一念就是一個世界
一念能轉一個世界
一個人,若能夠調節自己的心、能夠轉換自己的心就能夠轉換一切。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現實而是我們的念頭,現實世界給我們的所有考驗都隻是一種呈現,是我們的心念賦予了事情深厚的意義。
你覺得它在故意地為難你,它就會給你很大的阻力,你覺得它是一個幫助你上升的機會,呈現在你面前的就不再是阻力。
要想真正地駕馭自己的心,最重要的是要覺察和自省,也就是說要覺察自己所升起的念頭。
當你遇到阻力的時候,你升起的是抱怨的念頭還是一個接納的念頭。
如果我們能夠覺察到并且自省,就會發現,事情很快就會過去,心力也會得到提升。
心力是什麼?
心力是我們做一切事物的根本,當我們的内心有了力量,有了覺知,我們就有了智慧。
當我們有了覺知、有了智慧、有了力量,在任何事物中都可以做到心無旁骛地前行。
不會輕易被外界的人、事、物所幹擾,當我們一心專注到目的地,任何事情都變得簡單。
一切事都是心的問題,在事情中修正自己的心,如果我們能降伏心,便能改變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