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05:58:30

老子為什麼會騎青牛?

莊子講養生,何以“庖丁解牛”?

孟子為什麼對憐憫一頭牛的齊宣王大加贊揚?

辛醜牛年,我們一起品一品典籍裡聖賢與牛的故事!

01

老子騎青牛

相傳,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隐,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傳奇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也有人問:馬比牛更快呀,老子為何騎牛而不騎馬呢?

因為,牛意味着生命的能量。周易裡講,“坤為牛,為子母牛”。牛像坤卦大地一樣溫順,且忍辱負重,多多繁育。

老子是充滿覺知的人,時刻活在當下,所以他不需要匆忙趕路,因而也就不需要馬。但他需要為生命注入能量的、厚德載物的牛。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聖賢說牛)1

那老子為什麼騎青牛,而不是黃牛、花牛或者其他牛呢?古人認為,青,五色屬木,木通達柔順,主生長。

作為一個得道之人,其性柔和,其命清順。老子返老還童,生命複歸嬰兒,正待成長。所以擇“木”,以表通達柔順主生長之意。

老子是已成道的人。他時時帶着覺知,不會被不明和貪欲所迷惑。因此,老子的牛永遠隻可能被他騎在胯下,表示老子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老子一直在騎着牛,而沒有牽着牛或領着牛的緣故。

這一則古老的傳說,處處隐藏着人們對天地大道的領悟。一個又一個的隐喻中,往往隐藏着一個又一個的智慧。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聖賢說牛)2

智慧之人是隐喻的高手,同時也是解開隐喻的高手。

一旦你也領悟到了這些,那麼人世間的秘密就會向你敞開——道并不神秘,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02

莊子說“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的養生篇,原意是用它來說明養生之道。

但為什麼莊子要談到“解牛”呢?我們先來看看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這個叫庖丁的廚師,解牛的技藝非同一般。解牛時完全依循牛的紋理脈絡。别人當成養家糊口的活計,在他這裡卻成了一門技藝!技藝之高,令人難以置信,完全合于牛理,宰牛時的聲音竟然與上古的音律相合。(《桑林》是殷湯時的樂名,而《經首》是鹹池的樂章名,是堯樂也。)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文惠君,看了庖丁解牛,可謂目瞪口呆了,道一聲善哉,解牛的技藝怎麼能到如此神化的地步,庖丁的回答:我所做的工作,不是解牛,而是解牛後面的道,就像我們現在說的茶道、香道一樣,庖丁的技藝已經提升到道的程度,而已經超越了解牛的技藝本身。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聖賢說牛)3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然後庖丁繼續向文惠君彙報自己解牛的技藝是怎麼成就的:自己最初學解牛時,眼中所見的無非是一頭牛,而不曉得裡面的肌理、紋路;解牛三年之後,眼中所見的就不再是簡單的一頭牛,而能看到裡面的肌肉紋路走向,哪裡可以下刀;到現在,一十九年之後,解牛就提升為道的高度,不再憑感官來感知,而是以神來感受,行雲流水,心是定的,而任憑刀鋒遊走在肌肉紋理之間。

莊子想借用“庖丁解牛”這個隐喻來告訴人們哪些人生的大智慧呢?

事實上,庖丁解牛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原因在于“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規律和本質。

牛無疑是很複雜多變的,但即使是全世界的牛,它們的機理都是相似的。隻要能夠心明眼亮,洞察牛身的天然構造,那麼遵循規律而為之,做起來必然遊刃有餘。

所以,談養生,談做事,都必然要回歸到“道”。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聖賢說牛)4

冬去春來,千變萬化之中,世界運行的規律亘古不變。

人生也始終遵循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規律運行着。

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運行的規律,依道而行,才能行雲流水、遊刃有餘地行走在人世間。

03

孟子:君子之于禽獸也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

兩千多年前,孟子與齊宣王有一段精彩的對話,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有人牽着一頭即将用作祭祀的牛走過宮殿,齊宣王看到這頭牛被吓得瑟瑟發抖、哆嗦不停,于是下令停止宰殺這頭牛。

孟子聽說了,首先贊揚齊宣王對于這頭牛的不忍之心。

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庖廚:廚房)也。——《孟子》

孟子說,大王啊,您心中有仁德啊。君子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蹦歡跳,就不忍心見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悲鳴,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正因為這樣,君子遠離廚房,就是遠離殺戮,涵養自己的恻隐之心。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聖賢說牛)5

齊宣王高興地說:其實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不忍心宰殺這頭牛。先生您這番話,讓我讀懂了自己。那麼,為什麼這樣的不忍之心就符合王道呢?”

孟子善于用故事去引導他人,見到齊宣王有如此疑惑,于是他順勢給齊宣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回答說:“假如有個人向大王禀告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

齊宣王說:“不會。”

孟子接着說:“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一頭牛身上了,但卻體現不到百姓身上,是什麼原因呢?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臂力;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關愛,是因為您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

齊宣王問: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麼區别呢?

孟子說:用胳膊挾着泰山跳過北海,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是真的不能。給年長者彎腰鞠躬,對人說:‘我不能辦到。’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沒有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不屬于挾着泰山跳越北海一類,而是屬于為長者彎腰鞠躬一類。”

人的一生是牛的一生(聖賢說牛)6

“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請大王認真地考慮考慮吧!”

以上這則故事啟發我們,人總是習慣于衡量實際物體的輕重長短,卻容易忘記用心來評一評、判一判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比起度量衡的各種工具,用心衡量更為重要。

天地之間有杆秤,這杆秤便是人心,是良知,也是天理。

你還想到了哪些關于“牛”的故事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讓我們共同學習、成長,一起“牛氣沖天”!一起“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