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碗酸辣粉,是打開山城美味之門的鑰匙。
(一)
去過重慶的應該都知道,八一路解放碑那裡,是小吃的天堂。
這裡彙集了全國各處的美味小吃,有湯圓,有米線,有醬雞,有鹵鴨,有燒烤,也有甜品。
▲好又來的門口,總是排滿了人
服務員麻利地把酸辣粉端到櫃台上,食客早已迫不及待,端過來站着就往嘴裡送。
講究一點的,也不過是坐到樹下的石欄上吃。
在你吃得歡天喜地滿頭大汗的時候,便會有老人挎着一個小竹筐,走到你跟前:“要餐巾紙不啦?”
▲挎小竹筐的老人推銷紙巾
你搖搖手,過一會兒,還會有人拎着幾個開水壺走你跟前:“綠豆湯,酸梅湯,要不啦?”
圍繞着這個小小的酸辣粉店鋪,居然發展了一個“生态圈”。
(二)
既然這麼火爆,不妨湊個熱鬧去。
排隊等待的空檔,倏忽之間,我的思緒竟回到了當年備戰高考的教室,于千軍萬馬之中,俺得殺出一條血路,所以,當我端起這碗酸辣粉的時候,眼淚差點掉下來。
還沒等眼淚掉下來,口水卻蠢蠢欲動。
酸辣粉冒着絲絲撲鼻香氣,有辣椒油的香,醋的酸香,花生,粉條和豆子的香,仿佛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散出來的香味都帶着奇異的魔力。
▲酸辣粉散出的香味都有特殊的魔力
湯汁如落日般鮮紅,舂碎的花生被熱湯一燙,香味頓出,褐色的粉條上放着一小撮蔥花,像是巉岩上斜倚的一棵綠樹。
順着碗邊喝口湯,麻辣鮮香,辣味尤重,麻味次之,尖銳的酸味亦尾随而至,後味則微微發甜;湯油重,卻不膩口;雖有肉沫,卻隻能算是酸辣的陪襯。
粉條很滑,不容易夾,很多人都是托着碗底往嘴裡扒,粉條筋道彈滑,火候剛好,如果煮太久,就成了一碗糊糊,不好吃了。
酸和辣都是比較刺激的口感,但混在這碗粉裡,卻絲毫不覺得哪個突兀,反覺很和諧。
▲坐在石欄上大快朵頤的情侶
很多人都端着碗站着吃,還有的人邊走邊吃,更有甚者,吃着走着忽然停下腳步,一仰脖子,喝光了碗中湯。
這位仁兄,你是該買一包餐巾紙的,湯汁都流進衣領裡去了。
(三)
酸辣粉是重慶的特色小吃,卻非獨有。
至于曆史嘛,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傳說,劉關張在桃園結義,桃園的主人為他們準備的飯菜裡面就有這道酸辣粉,寓意三人情義像粉條一樣長,主人往粉條裡加了酸菜,白糖,黃蓮和尖椒,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就在這碗粉中。
▲酸辣粉裡會放尖椒
很多故事的真實性都值得商榷,但有的附會卻很有意思。
粉條是紅薯粉做成的,但浸泡在重油酸辣的湯裡,紅薯味兒并不明顯。
酸辣粉做起來也并不麻煩。
用水泡開粉條,留着待用,高湯煮沸後,下粉條,開鍋後澆些“澆苕”(北方叫鹵或臊子),澆苕的種類比較多,根據個人口味而定。
▲酸辣,是山城美食大門的通行證
簡單點做,用熱油炸些辣椒,黃生,豆類之物,炒些肉末,當然,口味一定要調至酸辣。
酸,是開啟山城美食大門的秘鑰;辣,是進入山城的一紙通行證。
(四)
重慶雖是直轄市,生活節奏卻不似北上廣那般快。
可能是心态的緣故吧,他們的口頭禅就是“好安逸撒”。
走到大街上,總能看到樹下會坐着很多老人,三五一簇,在打“老人牌”,牌面上寫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一張管一張,不明規則如我者,看到最後,誰輸誰赢都不曉得,可老人們卻玩得興起。
▲老人坐在樹下打“老人牌”
也有身背竹簍,抱孩子的人,竹簍裡放着帶水的新鮮果蔬,他們會找個陰涼地兒,放下竹簍和孩子,等待買主;他們的臉上通常看不出歲月留下的刻痕,有的卻是,如重慶陽光般明亮的笑容。
心态好,對所有事情都會充滿熱愛,不管是吃美食,或是做美食,都會用心。
有位川廚的祖師爺說過一句話:人人皆可烹饪。
每個人都有享受美食的權力,每個人都有制作美食能力,其實,我們最該感謝的,是味覺;因為有它,我們的生命才豐富多彩,光鮮亮麗。
端着這碗酸辣粉,站在傍晚的重慶街頭,我忽然愛上了這裡。
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張冬冬
編|李泓江
好食記為頭條号簽約作者,發布内容均屬原創,版權屬于河南觀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