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為政第二》裡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六十而耳順”,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耳順”這個詞,聽起來總覺得很别扭,那麼不順耳。我們的耳朵分别能力很強,大家都喜歡聽順耳的東西,歌曲了,音樂了,好聽的話,贊美的話等等;如果是不喜歡聽的,忠言逆耳,那就聽不進去了,越聽越難受,越聽越煩。
不過人要是想做到事事順耳,真的很難,就連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如願。自古以來,皇帝身邊都會有那麼幾個不懂事的臣子,總是直言勸谏,哪壺不開提哪壺,惹皇帝不高興,我們普通人要想做到順耳,就更難了。
那孔老夫子說的“耳順”是什麼意思呢?跟“順耳”的意思正好相反。“順耳”是要外來的音聲,都順着我的耳朵,是被動的;“耳順”則是我們的耳朵可以順應任何外來的音聲,是主動的。“順耳”是凡夫的境界;“耳順”是聖賢的境界,這個我們得好好聊聊。
孔子從五十五歲到六十八歲,曆經十幾年,帶着他的親近弟子在魯國周邊國家遊曆,希望得到某個國家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政治主張,可是一直都是在碰釘子,估計聽到的話,大多也都是不順耳的。尤其在到了鄭國以後,還被人形容為喪家之犬。孔子時年五十八歲,雖然還沒有達到“耳順”的境界,但是也快差不多了,沒有那麼多執着和分别了。所以他聽到後,還是坦然一笑,并說人家形容的确實很準确,很幽默。
那到了六十歲,“耳順”究竟是什麼境界呢?
有人可能說了,就是聽逆耳的話聽太多了,聽疲了,沒感覺了吧。這絕對是大大的誤會。孔子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曆事練心後,他已經把人生的真相看破了,他的耳朵和身心,已經像河流一樣,通暢無阻,不管是好聽的難聽的,他都能聽的進去了,沒有一點障礙了,這就是“耳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心順”了。
怎麼叫“心順”呢?就是不但他的耳朵和自己的心靈相通,和别人的心靈也相通了,他一聽别人的話,就能理解别人的意思,知道人家心裡怎麼想的,和别人心心相通,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叫“理解萬歲”,他已經沒有什麼逆耳的話了,所以這個“耳順”的根本原因,還是“心順”,用佛教的話講,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
“耳順”這個境界很高,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不管外來的音聲是逆的、是順的,到他耳朵這裡全變成順的了。就好比虛空對自然萬物所發出的音聲一樣,沒有任何順逆的分别,不管你好聽難聽,它永遠都是如如不動,沒有分别。這是自性智慧的顯現,是通達一切事實真相後的自然反應,不是麻木不仁。
再打個比方,我們小時候,父母、老師批評我們不高興,聽不進去。等我們也做父母後,就不一樣了,父母、老師再批評我們,我們就感覺耳朵通順點了,能聽得進去了,知道父母、老師是為我們好,我們不但不會不高興,反而感覺很親切,很感動。這雖然還算不上“耳順”的境界,但總也有那麼一點意思。
以上這些,也隻是末學一家之言,随心寫下,如有不妥,還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