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講:齊靜
美國G.T.I.認證父母效能訓練師
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
未來春藤家長學院特聘講師(西安)
五年一線幼兒教學從業經驗
兩個孩子的媽媽
每周一次的春藤家長圈線上案例分享時間到啦!
本周是我們線上案例分享的第十七期!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本周案例:
小旭的爸爸媽媽吵架,被剛放學的小旭回家看到了,媽媽擔心影響到孩子。想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相信這個問題不僅僅會發生在小旭家,也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家裡,我們也借由今天的案例來看看:如果我們吵架被孩子看到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看到爸媽吵架時,作為家長,他們有什麼樣的擔心呢?我們收集到了部分家長的回饋:
1、形象坍塌——原本恩愛有佳的夫妻形象不在了。
2、擔心孩子會因為父母吵架而自責——認為是因為自己父母才吵架。
3、擔心孩子害怕。
4、擔心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對婚姻産生恐懼。
5、覺得自己挺沒面子的。
大家擔心的來源主要是曾經自己的經驗,這些經驗來自于自身的體驗和對他人生活的觀察。這些擔心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于這件事的判斷和處理的中正程度。
在讨論這個案例之前,齊老師先為大家定義了這裡所讨論到的“吵架”的程度。
我們這裡談論到的吵架指的是偶爾的、父母雙方就某個問題無法達成一緻的一次談話,談話的過程雙方都帶有情緒和語言攻擊性。
這裡的吵架不包括長期無休止的指責和人身攻擊,也不包括因為争論而有肢體傷害的情況。
所以這個題目其實是:某一次爸爸媽媽在一個問題上面發生争論,這個場面讓孩子看到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說父母就某件事情進行争論,這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也有不同的價值觀,在生活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到不同的價值觀碰撞的時候,當所涉及的價值觀是你無法放手的,那一定會誓死捍衛,兩個人如果都在捍衛自己的價值觀的時候一定會發生争論。
孩子們看到家長吵架,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呢?這個是不一定的,因為每個孩子的視角不同。
群裡有家長反饋在案例分享過程中問了孩子,孩子的反饋是:吵架是大人的事情,我管不了,隻要不影響到我就行了。
也有小夥伴反饋孩子會在父母吵架後去模仿父母一方去說另一方。我曾經觀察到的孩子裡有看到就很害怕,有的卻特别興奮,也有孩子覺得家長吵架挺好的自己就可以趁機在某一位跟前要到自己之前要不到的東西等等。
如果我們是靠猜想,再加上我們自己的一些劇情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很容易投入到内疚的泥潭中,然後無底線的給孩子補償,比如我們前面說的孩子會趁家長吵架問一方要之前要不到的東西就是因為家長的内疚情緒讓自己會很容易答應孩子,而這種帶着情緒的答應其實也是失去邊界的。
所以當我們知道孩子已經看到了父母吵架的場面時,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主要的是了解孩子到底接收到了什麼,這對于我們後續去進一步支持到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那我們可以怎麼了解到孩子到底接收到了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孩子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他對于這個事情是怎麼看待的三個方面去了解。
01現場時刻現場就發現了孩子有反應時,重點關注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看到他了,讓他的情緒流淌。
比如:你的孩子看到你們吵架結果吓哭了,你就可以過去抱着他說:寶寶吓到了。
比如:你的孩子是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他就看了一眼走了,你就可以等稍後跟他聊。
比如:你的孩子過來拉扯你說:你們别吵了。你就可以傾聽他:你看到爸爸媽媽吵架,你好着急,你想讓我們停下來。
總之,當時隻要他是有一個反應的狀态呈現的,你就可以給他一個反饋——我看到你了,我聽到你了。
這樣的時候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父母是關注到了自己的,也會因為你看到他聽到他而讓他情緒流淌掉。
由于父母在吵架狀态中情緒也是很高昂的,能夠做到關注到孩子已經很不同意了,所以當時去核實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以及他怎麼想的不是很容易,而且也有可能因為核實的過程讓父母雙方加深誤解,所以此刻能夠留意到孩子的情緒就已經很好了。等到事後我們再來進一步的去交流。
02事後的交流如果事後我們還是會比較擔心和忐忑,不妨去找孩子聊一下,看看他是怎麼看待這個事情的。跟孩子聊不是為了讓孩子當判官,不是讓孩子說是媽媽對還是爸爸對,而是看看孩子對待吵架這件事他是怎麼看的,怎麼認知的。
這裡說的事後是指自己和伴侶吵架後情緒處理完之後。因為如果沒有處理完的話其實在孩子講到事情的事後可能你的情緒會再次被激起,也有可能會和孩子說一些不恰當的話。
我們可以在孩子沒有事的時候找他聊聊,說:寶貝兒,爸爸媽媽剛才吵架,媽媽想知道你是怎麼看吵架這個事的。
這樣的問句是開放的,就是你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不僅僅是“是”或者“不是”。
如果平時你就非常開放的跟孩子聊很多話題的話,相信孩子現在就會打開話匣子告訴你他看到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又會怎麼看待父母吵架這件事。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跟孩子聊過,也許他還不知道從何說起,那你就可以根據他的反應來給予回應,比如他一臉的懵,你就可以說:你不知道我這樣問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從哪說起。然後看看他的反應。
如果他是說“我不知道,我沒有想過”,那麼基本上你可以放心,這孩子對你們吵架的事情沒有太大的反應。
如果他說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或者說他覺得讓他害怕,也就是說當他表現出來情緒或者逃開這個話題的時候,那麼我們就需要停下來,給他一個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消化這個部分,你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現在不想談這個,等你想談的時候我都願意和你一起。讓孩子可以充分掌握主動權,由他自己來決定什麼時候去面對這個部分。
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可以讓一個人按我們說的做,但是我們永遠都做不到讓一個人按照我們想的去想。所以這個思考和消化的空間你除了交還給孩子,還能做些什麼呢?
等到有一天孩子願意跟我們聊的時候或者心情還不錯的時候,我們可以僅僅就吵架這個話題進行探讨,舉個例子吧,比如說我可以和孩子說:你覺得吵架能解決問題嗎?對我們來說會有什麼幫助?我們怎樣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03把傷害轉換為成長資源我們會在很多事情上面都在考慮“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這個考慮會讓我們陷入到擔憂和恐懼中,如果我們換成“通過這個事情可以讓他得到什麼經驗”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更好的幫助到孩子?
我們可以傳遞給孩子“什麼事情都是可以解決的,什麼事情也都是可以面對的”這樣的價值觀的時候孩子就會在遇到大的沖擊性事件後勇于面對,即使剛開始他有可能會想要躲起來,也會在躲起來情緒緩和之後更好的去面對事情本身。
以上我們的讨論是關于面對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孩子。
對于太小的孩子(我們說的太小就是還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看到你和伴侶吵架了,如果你可以的話最好還是停下來關注孩子。
因為對于無法表達清晰的孩子我們沒法清晰的評估這場吵架對他的影響,也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擔憂。與其我們事後将擔憂擴大,不如我們就先停下這場吵架。
04我們到底都能做什麼基于和孩子的溝通,了解到他對吵架的認知,來和他探讨出他在這個事件中想要做什麼,以及這個事情如果不吵架還有沒有别的解決方案。
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我們不如意或者發生了我們卻不願意讓他發生的事情,與其我們一直說“如果沒有發生會......”或者後悔“如果我沒有......多好”,不如我們去看看在這件事情裡面我們可以拿到的經驗禮物是什麼——一次次的總結都會讓生命更加綻放。
人生就是不斷犯錯,不斷總結的過程,從來都沒有哪個人可以做到每個瞬間都是“心随人願”的,做父母也一樣。
家長有問題,春藤有答案!
願天下的父母都可以被幫助,而不是被責備。希望本次的分享可以幫到和小旭媽媽一樣有困惑的家長!我們下期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