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受力結構主要是木結構,木材是一種取材容易,加工簡便的結構材料。木結構自重較輕,木構件便于運輸、裝拆,能多次使用,因此木結構應采取防腐、防蟲、防火措施,保證其耐久性。
在木結構的細部制作方面,采用幹燥的木材制作結構,并使結構的關鍵部位外露于空氣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設置礎石,既避免木柱與地面接觸受潮,又防止白蟻順木柱上爬為害結構;在木材表面用較厚的油灰打底,然後油漆,除美化環境外,兼有防腐、防蟲和防火的功能。彰顯人文特點。天然材質使建築具有一種特别的親和力,消除建築本身作為外來物的冰冷感覺,木結構建造的靈活性可以充分發揮個性化,人性化特點。而北京故宮真是木結構的巅峰之作!
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宮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布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一條中軸貫通着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内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
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前朝後寝,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于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缤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
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裡,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裡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檐的台階,有一塊雲龍雕石重約250噸。
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門前有兩個鐵缸,是防火的,裡面盛滿了水。
午門是皇帝下诏書、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曆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隻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庑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隻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内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