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農曆十月五日,是傳統節日下元節,一個不應該被遺忘卻漸行漸遠的節日。
下元節的由來與道教有關。道教奉祀天、地、水三神,稱為“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官”有神靈、主宰的意思;又稱三元,即上元、中元和下元,“元”有本源、本質的意思。
在道教看來,一切衆生都是天、地、水這“三官”統攝。
“三官”的誕辰分别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于是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這三個節日體現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上、中、下,是時間的連接和空間的延續;天、地、水,是對世界的分類和對自然的崇拜。
通過節日習俗活動,人與自然、社會、神靈達成和諧一緻,感恩自然的饋贈,追求心靈的平和,從而激起面對艱難的勇氣和追求幸福的熱情。
因此,過節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也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最好表達。
拜神求平安
按道教的說法,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下元節,就是水官洞陰大帝來人間為人消災減厄、解救危難的日子。
在這一天,道觀做道場,舉行法事,人們到道觀祭拜水官,持齋誦經,祈求大帝排憂解難,賜給平安。
南方有的地方還要祭拜水神,祈求在幹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所以古人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通過對神靈的祭拜,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
古人在祭神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潔身清心,以示誠敬。
人們始終相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面對人世的無常和艱難困苦,求神就是求己,我們需要心懷正念。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面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都在你的手中。
祭祖求福佑
下元節,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也是古人祭祖的日子。
古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于肉體的存在。
由于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而靈魂永遠存在,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
正是這種靈魂觀導緻祭祖習俗的盛行,是為了祈求祖先的靈魂在冥冥之中福佑子孫後代。
其實,祭祖更多的是對祖先的感恩,感恩在人的心裡挂起一盞燈,于是晦暗的日子被照亮,刺骨的冬季也不再寒冷。
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贖罪、解困、祈福等完整的生命體驗,或者更恰當地說,承載的是人們對生命的美好願望,生命曆程中所受到的困境與苦厄終将得到化解消除,積極面對,心懷美好祝願,終得福報。
節日的各種儀式不過是古人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上善若水常處下,消災解難有8要
北宋晏殊,見識高明,精通避禍解厄之道,因此一生富貴平安。
他著有《解厄鑒》,提出了消災解難的8個要點,這8點都體現了道家“上善若是常處下”的智慧。
1.藏鋒
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現象。吐露鋒芒,是困厄加劇的原因。
想要減少困厄,才學就不要輕易顯擺;勇敢的人不要逞強鬥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斂。
2.隐智
活用智謀是有利的,玩弄智謀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謀方有成效,公開賣弄智謀就毫無作用了。炫耀智謀,是愚蒙的行為;好用計謀,隻能給自己招禍。
3.戒欲
欲望強烈的人不能立根,心地寬廣的人不會怨恨。喜歡什麼不要過度,強求什麼定要招災。君子修身養性,是為了躲避禍根;小人無所顧忌,是自尋死路。
4.省身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身陷窘境,看透世事的人是不會奢求。人有等差,命運各異;物有區别,情态相近。對待自己像對待他人一樣,大體不會失誤。遵循正道,相安長久;心靈安甯,永處吉祥。
5.求實
目光長遠的人務實,謀取近利的人虛浮。對衆人追捧的事要慎重,對自己喜歡的事要敢為。不拘泥于書本知識,就不會偏離事物的實際;不追求完美無缺,就不會被蒙蔽事實。
6.慎言
言論可以肇禍,好話與壞話都可以導緻惡果。君子不說诳言,說實話又容易讓人聽起來感覺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僞裝得常讓人看不清真面目。一個人如果失去信任,那麼他的話别人就會聽不進。
7.節情
知書達理後就不會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後才能立身行正。庇佑親情就會暴露私心,将招來不容;放縱友情就會顯現愚拙,是不明不智;濫施同情就會顯得幼稚,并非忠厚本意。
8.向善
吉祥有因,幸福有源。上天保佑忠善者,因其領悟了處善之道。語言善意者未必盡善,要觀察他的行為;話語粗犷者未必兇惡,要審視他的内心。利益可以求取,道義必須堅守;善良重在真誠,不在乎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