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四年,三省一市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跨域協同提速。
數據顯示,2021年長三角地區GDP在全國占比達到24.1%,研發經費投入在全國占比達到29.8%,進出口總額達到14.1萬億元,占到全國的36.1%,同比2018年增長了27.7%。長三角全域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速達到8.1%,高于全國增速3.2個百分點。2021年長三角的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國占比都達到四分之一以上。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雯對第一财經表示,過去一年,長三角經濟跨區域分工在不斷發展,汽車、裝備、新材料等産業形成了中心以研發高端制造為主、外圍以配套通用生産為主的跨區域聯動的産業供應鍊。
一體化創新格局基本形成
對于GDP總量約占全國四分之一的長三角來說,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去年6月,由科技部批準、滬蘇浙皖合作共建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下稱“國創中心”)揭牌,這座國創中心正在打造長三角“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樞紐和國家技術創新體系戰略節點。
國創中心供圖
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譚瑞琮16日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表示,自揭牌以來,國創中心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比如在技術創新體系,加速集聚創新資源,同時聚焦重點産業領域,探索研發載體“研發 孵化 投資”三位一體建設模式,實施一批産業引領性、填補國内空白、颠覆性技術等重大項目。
“我們正在加緊推進智能傳感器、合成生物學等多家專業研究所建設落地。目前,已在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和能源環保等領域擁有具有一流研發平台和技術人才的研發載體共87家,其中上海長三院承接了已經建設的15家上海市功能型平台的管理服務職能,後續将按照國創中心研發載體管理模式持續推動功能型平台創新發展。在上海,正在布局建設一批新的研發載體,今年預計将落地建設3~4個。”他說。
企業雖是創新主體,但長期以來許多企業并不是創新資源配置的主體,不少企業苦于技術難題找不到解決辦法。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他們通過共建聯創中心,征集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真實需求,通過“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模式,凝練形成榜單,并由企業出資支持技術研發,不唯資曆論,遴選企業認可的願意出資的技術供給方,推動科技項目成果轉化與産業技術突破。”目前已經共建企業聯創中心224多家,今年計劃建設20多家,未來國創中心将與長三角區域1000家企業共建聯創中心。“
今年發布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1》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長至2020年的227.05分,較2011年翻一番。長三角整體協同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一體化的創新格局基本形成。
科技創新最終服務于産業體系。
就在去年的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大産業鍊聯盟揭牌。
數據顯示,目前長三角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和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先進制造業在全國已形成産業優勢集群,集成電路産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為58.3%,其中設計業、制造業和封測業在全國占比分别為48.9%、47.2%和78.4%。生物醫藥産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三分之一,近三年獲批新藥數量在全國占比為70%,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國比例達到三分之一。人工智能産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為三分之一,企業數全國占比達到30%,并規劃設立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數據中心集群和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兩大算力集群。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1》的研究課題組發現,十年間,長三角三省一市制造業在部分領域的相對集聚度數值較為接近,其産業分工相似度較高;但總體而言,三省一市的産業分工側重領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以江蘇、浙江、安徽為參考系,長三角産業分工差異情況波動起伏,産業差異度指數在2016年達到峰值,最低為2013年,總體發展趨勢較為平穩。這說明,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制造業分工差異逐步優化。随着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的不斷深化以及産業鍊整體向高附加值攀升,長三角創新驅動發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副主任張宓之博士對記者說。
他同時建議,長三角應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産業。同時,加快推動一般制造業轉移,形成長三角梯次有序的産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産業政策,推動各地圍繞自身産業優勢形成錯位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形成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的協同發展大格局。
示範區進展頻頻
自揭牌成立以來,示範區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8月底,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重點工程項目——示範區華為青浦研發中心“森林小鎮”主體結構将全部封頂,該項目建成後将開展終端芯片、無線網絡和物聯網等領域的研發,預計導入3萬至4萬名科技研發人才,成為華為全球最大創新基地。
而在一個月前舉行的2022年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下稱“示範區”)開發者大會暨首屆示範區全鍊接大會上,貫穿示範區的滬蘇嘉城際鐵路在青浦、吳江、嘉善三地同步正式開工。
作為推進兩省一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标志性工程,該城際鐵路東起虹橋商務區,南至嘉興市區,西至吳江區,包括上海市境内的上海示範區線,江蘇省境内的水鄉旅遊線,浙江省境内的嘉善至西塘線和嘉興至楓南線,全長170公裡,總投資約940億元。
上海在建市域鐵路示意圖 來源:上海申鐵
這個長三角地區首條跨兩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鐵路,串聯示範區虹橋商務區動力核、青浦新城、環澱山湖創新核、西岑科創中心、水鄉客廳、祥符蕩創新綠谷、吳江高鐵科創新城、吳江高新區、嘉興科技城等核心功能區,将兩省一市交界地區由薄弱地區轉變為樞紐節點,實現示範區相鄰組團之間30分鐘可達,至虹橋樞紐45分鐘可達,進一步增強上海、蘇州、嘉興1小時生活圈活力,實現交通出行的“同城化”。
上海申鐵投資有限公司第六項目管理部經理王洋告訴第一财經,目前長三角城市間高鐵主幹線布網相對成熟,城市點對點的時間已經很短,這條城際線投用之後最大的特點,是公交化運營的随到随乘,乘客不用像高鐵一樣提前買票而是一票通行,乘客下了城際就可以直接換乘省市内的軌道交通。“這條跨省線路是市域(郊)鐵路制式運營模式,能夠填補高鐵和地鐵兩種制式的軌交,縮短各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把通勤圈和同城化範圍進一步擴大,提供快速度、大運量、公交化運輸服務。”
示範區執委會生态和規劃建設部部長劉鋒介紹,該項目是示範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跨域一體化的探索實踐,是縱深推進“軌道上的長三角”建設的具體舉措。以往一條鐵路從規劃批複到開工都要三四年的時間,滬蘇嘉鐵路隻用了1年左右,體現了區域協作制度優勢下的“示範區速度”。
交通一體化之外,示範區制度創新也有了新進展。
在當天的大會現場,就列出政府需求清單、企業協作清單、企業能力清單、高端人才需求清單四張清單。為推動産業發展和企業培育從“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示範區執委會會同兩區一縣政府通過梳理各類供需信息,分類形成四張清單,将政府和企業需求進行整合,通過統一的平台向社會釋放,與廣大有意向參與示範區建設的“開發者”一起,共推高質量發展。
像這樣的制度創新,前兩年共推出73項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面向全國和長三角區域進行複制推廣。
另外在此次開發者大會上,示範區執委會、兩區一縣政府以及各類市場主體共簽訂12項合作協議,助力一體化發展。其中重大合作項目共3個,包括共建長三角一體化數據中心集群項目、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項目、金融賦能示範區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項目,以及9個與數字經濟有關的項目,總投資約242.6億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