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屁的成分主要是啥

屁的成分主要是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7:48:14

放屁正常卻尴尬

屁——醫學上指從腸道發射出的氣體,術語叫做腸胃氣。

屁的主要氣體有兩種來源,一是咀嚼時吞入消化道的空氣;二是大腸和直腸内的細菌,特别是大腸杆菌,發酵食物殘渣而産生的氣體。

這些氣體随同腸蠕動向下運行,由肛門排出。排出時,由于肛門括約肌的作用,有時還産生響聲。對于人和鳥類、魚類、昆蟲等其他動物,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相反,如果長時間都不放屁,可能才是異常現象。例如,成年人如果沒有放屁,腹部發脹如鼓,說明腹部脹氣,這就要考慮肛門直腸是否有毛病。新生兒不放屁,得要注意是不是無肛症或肛門發育不全。但剛剛出生的嬰兒的胃腸道内本無氣體,随着“哇”的一聲啼哭,氣體才開始進入胃腸道。

我們知道,有些屁很臭,有些屁則是沒有味道的,其奧秘主要在于屁的氣體組成,其具體成分因人而異,也和食物有關。據研究,屁主要由氮氣、氫氣、二氧化碳、氧氣、甲烷組成,這些均是無味的物質,可能會占99%。

而剩下的1%是有臭味的物質,如有臭雞蛋味的硫化氫,有糞便氣味的吲哚和糞臭素,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揮發胺和揮發脂肪酸。這些化學物質會散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刺激性氣味,一億份空氣中隻要有一份惡臭味氣體,人們的嗅覺細胞就能接收,聞到臭味。如果發生在大庭廣衆下,就會引發“尴尬症”。

屁的成分主要是啥(關于屁的那些事兒)1

如何測量屁之重

既然我們知道了屁的組成氣體,那麼能不能測定一個屁的重量呢?

要想測定一個屁的重量,首先我們得知道屁的體積。假設屁遵循高中化學裡的氣體規律,估計能夠計算出一個誤差較小的近似值——隻要能夠知道屁的“平均分子質量”,就能夠計算出屁的質量了。

既然這樣,我們怎麼測量屁的體積呢?

1991年,英國人類胃腸生理學的研究者們就做過類似的事情,他們的方法很簡單。首先,招募10名志願者,然後在24小時内用直腸導管測量他們的腸胃脹氣。為了保證能收集到全部的屁,志願者需要坐在一個與直腸導管相連的坐槽上,通過導管的屁會直達氣囊内。

研究結果顯示,成人平均每一天産生的屁為705毫升(大約兩個汽水罐那麼多)。男性和女性的數量相差無幾,而剛吃完飯之後,體内排出的屁量相對更多一些。

就個體而言,在進行實驗的24小時内,不同放屁者所放出的屁相差很大,體積從476毫升至1491毫升不等。而一個屁大概是在33至125毫升之間,中位數大概為90毫升。

根據另一篇醫學報告,研究者測量了普通飲食者的屁重,發現屁中包含了近10種氣體,所得出屁的密度大約為1毫克/毫升,那麼一個屁平均大概就有90毫克。從上述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正常情況下,每人一天能産生的屁的重量大約在500毫克到1500毫克之間。

據說,如果有10~20個人同時放屁,你能夠吸入的屁大約在0.05~0.1克之間。

研究人員并沒有說明在評價屁的重量時,是否應該考慮某些固體物質。因為通常屁會在無糞便的時候放出,但肛門在保持固體物質的同時,也能讓氣體從體内釋放。那麼,當肛門附近有糞便這些固體物質的時候,是不是會影響屁的發射量?我們暫時還不知曉。

屁的成分主要是啥(關于屁的那些事兒)2

關于屁的其它趣事

另一個與屁相關的問題是:在寒冷的天氣中,如果有人脫了褲子放屁,那麼情況是不是跟大冬天早晨我們哈氣的情景一樣呢?也就是說,放屁會不會類似于我們看到某人呼吸的場景?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氣體被包圍在約37攝氏度的環境中,然後在寒冷的天氣條件下排出,它很可能會被你看到。然而,鑒于大多數放屁者的肛門與外部環境之間有一層障礙——褲子,因此,它通常會被人們忽視,并迅速在空氣中擴散開來。在寒冷的天氣裡,如果你想看到你的屁,可以脫掉你的褲子試試。

而随着年歲增大,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頻繁地放屁,因為你的腸子已逐漸失去了彈性,越來越難以存住過多的氣體。

除了放屁次數,屁量其實也是高度可變的(通過吞進體内的氣體量和腸道裡細菌産生的氣體量的變化來改變)。例如,沒有完全消化的簡單碳水化合物,喂養了腸道細菌,就能産生更多的氣體。而負責腸胃“脹氣”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之一是棉子糖,這是一種甜菜根和西蘭花中常見的糖,它很難被人體消化。如果你吃多了西蘭花,屁量可能就會增加。

研究指出,低纖維飲食的志願者排出的發酵氣體量會大大減少。一天下來,他們的屁量僅為200毫升。

也有一些人在放屁方面遠遠超出常人。譬如在1976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位病人,在五年時間裡,他平均每天放了34個屁,而保持的最高紀錄是每天141個屁。有一次,他在4小時裡連放了70個屁。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6年第8期雜志文章、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hdkj199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