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01:16:46
天下張氏出清河!

摘要:張姓是我國第三大姓,但曆來對其起源地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運用引證文獻、查閱譜牒等傳統方法的同時,結合區域曆史地理狀況,對張姓起源地進行研究,進一步印證了“清河說”。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張姓人口曆史上的遷移擴散和現今的地理分布加以粗略的梳理,以期對我國張姓人口的來龍去脈有一個較系統的了解。

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别是:一、張姓的起源;二、張姓的遷移;三、張姓的分布。今天發布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随後外發,敬請各位關注。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張姓的起源遷移與分布)1

姓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開展姓氏文化研究,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近些年來姓氏文化研究越來越引起關注和重視,許多地方和研究部門都把姓氏尋根當成文化資源,積極進行開發,并由此帶來了姓氏文化研究的繁榮。

目前,我國還在使用的的漢姓達三千多個。在我國衆多姓氏中,張姓是最具影響力、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數字,張姓人口約為84800000人,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07%,位居全國第三。此外,在海外約有張姓人口2000萬人。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張姓的起源遷移與分布)2

二、張姓的遷移

由上可知,張姓氏族最早活動于“青陽”,古地在今河北清河一帶。之後張姓一直默默無聞,氏族的遷徙路線也不明了,可能已遷入山西。直至西周宣王(公元前827一前782年)時期,在陝西地區才又出現了張姓的蹤迹,在出土的這一時期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字樣,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曆史上最重要的地區,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于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中原地區[3]。

對于張姓家族來說,遷徙發展是永恒的。到了秦漢時代,轉戰千裡的兵卒鐵流、兵禍天災造成的流民大潮、禍福旦夕的政治風雲等等這些無可奈何而又無法抗拒的因素,推動着張姓先民們遷徙的腳步,而戰後統一局面的形成和社會的安定發展,更需要繁榮昌盛、人丁興旺的張姓家族自己去追尋新的生活空間。因此,到西漢末年張氏家族從中原地區分遷到全國很多州縣郡國,并形成了好些名門望族。下面我們從西漢之際開始,來概說張姓家族遷徙的路向和大趨勢,并追尋其近兩幹年的發展曆史。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張姓的起源遷移與分布)3

(一)四周輻射

兩漢之際,張姓家族遷徙的出發點大體來講是中原大地和關中地區。中原是由張姓祖居的古冀州輻射而形成的,關中長期以來則是中央政權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較多顯赫的張氏大族。家庭的遷徙受到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有時候帶着選擇,有時則是盲動,更有出于無奈被迫的緣故,因此其行動是千變萬化的。但綜合考慮其千餘年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張姓遷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大而言之,總的趨向是以中原和關中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周拓展,輻射到全國各地。小而言之,具體到某個州縣也是這樣,先是以某個城鎮,或以某個村莊為據點,然後向四鄰城鄉拓展。另一個特點是每一次大的遷徙行動都與政治有關,大多數時候是無奈的、被動的。

(二)南下大潮

第一次起于永嘉之亂。

自公元4世紀初葉永嘉之亂爆發後,西晉政權很快滅亡,國家再度處于長期的分裂之中。張姓先民活動的中心中原和關中地區,在長達二百七十餘年的時間内,始終處于戰亂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的生活環境遭到了極度的摧殘。為了求生,他們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離鄉大量南遷,形成了曆史上規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如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人張韪在東晉初年就被迫離棄居留六世的家園,帶着妻兒随晉元帝南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落業。而他哥哥的後裔,在戰亂中苦苦地撐持着,又堅持了三代,到其曾孫輩張安之手上,已是東晉與南北朝之際了。張安實在忍受不了這長期的戰禍之若,也隻得率族人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張姓大世家和其他漢族世家一樣,為了逃避落後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帶領族人成百成千地集體南遷。為了安置他們,東晉和宋、齊、梁、陳等南方政權都照他們原籍的州縣郡名設置州郡縣來管理他們,這就是與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僑州郡縣制。

第二次起于安史之亂。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激戰八年的安史之亂,給全國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區帶來極為慘重的戰争破壞。與此相反,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雖也屢有戰争,但都很快結束,破壞程度要小得多。而且,南方物産豐富,土地充裕,無疑是躲避戰亂的最好去處。于是張姓族人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在戰争的驅迫下,紛紛向南逃難。此後的藩鎮割據、黃巢起義和五代紛争,都引發了一定規模的南遷浪潮,特别是唐末黃巢起義之後的人口南遷,規模遠過于安史之乩。此次移民潮,止于五代結束,持續近兩個世紀,影響十分深遠[8]。

第三次起于靖康之難。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幾年問,戰禍遍及幾乎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造成了慘重的破壞。靖康二年春,北宋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後定都臨安(今杭州市)。在求生欲望的驅迫和南宋政權号召下,張姓族人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紛紛向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遷徙。蒙古軍占領北方後,迫使民衆又大量南逃,直至宋亡。持續一個半世紀,人口南遷規模極大。

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區還伴有張姓東移或西移的行動。南宋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好些名門望族往往東移以遷就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綿竹人張浚就東遷湖南甯鄉,經過數代發展,成為大族。

(三)湧向西北

張姓向西北的大遷徙,開始于 zenme 東漢末年。其間天下大亂,中原、關中等地很多張姓族人西進到張理建立的漢中地方政權的轄地避難。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歸曹魏政權的張魯。更大一次遷徙是“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政權,多數是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而且政權更替頻繁,征戰仇殺不斷,因此,中原、關中等地的張姓族人和其他人一樣,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張軌建立的前涼政權避難。在前涼轄地形成了很多的張姓“大族”。僅《晉書·張軌傳》中提到的張姓大臣将領就有31人,其中“涼州大族”晉昌張氏張鎮、張越兄弟大有取代張軌之勢。”

(四)走向西南

張姓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早見于公元前316年,秦國惠文王派張若為蜀國守,組織秦民萬家人川。

今雲南、四川的白族張姓,相傳是戰國時期從隴西遷來的,估計就是張若組織的移民。此後代有張姓移人,并且主要是從關中、隴西地區而來。隋唐以前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關中地區,每逢戰亂或宮廷政變等大的變故,京畿地區的張姓顯貴就往往随朝廷走蜀道避難西南。如唐國子監祭酒張磷就是在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因避農民起義軍随僖宗南遷成都的。張姓族人從外地進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區(明清也有從貴州、雲南進入的),然後向雲、貴、藏各地遷徙。

(五)進入關東

與唐代同時的渤海國有很多張姓貴族。五代初年渤海國民為契丹所逼,紛紛向我國東北邊境方向逃遁,有些張姓族人也就随之從渤海灣地區北上關東。到代替契丹而起的遼金時代,東北地區渤海族張氏就成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張。這個時期張姓名人很多,遼代有朝陽人張孝傑、沈州(今沈陽)人張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來的遼陽人張汝霖、張汝弼兄弟,他們都是名振一時的文武大吏,金代術年還有錦州人張鲸、張臻兄弟割地稱雄等。明清時有好些契丹、女真、滿族人改姓為張,他們跟随馬隊征地而流徙東北各地。

今東北地區的張姓還有一些是内地主要是山東、河北各地闖關東的人的後裔。闖關東的人多半是因饑荒戰亂而逃荒避難的人,他們或拖家帶口,尋覓生存之地,或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其創業立家更為艱難[9]。

參考文獻:

[1]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起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40.

[2]錢文忠.錢文忠解讀百家姓[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95.

[3]曹陽,金柯.中華姓氏叢書·張[M].香港:中華書局,2002.20.

[4]趙傑.天下張姓出清河[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35—36.

[5]編委會.邢台曆史文化詞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50.

[6]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23.

[7]竺可桢.竺可桢文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475—477.

[8]葛劍雄簡明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46—289.

[9]鄧洪波.中華姓氏通史·張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64—70.

[10]袁義達.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3.69—83.

注:本論文系,“天下張氏出清河——曆史地理視角下的張氏宗族文化研究”課題成果之一。

文章作者:楊印書為邢台學院地理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張秀蘭為邢台學院地理系主任、教授。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張姓的起源遷移與分布)4

張姓的起源和曆史表格(張姓的起源遷移與分布)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