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16:22:43

熱衷于在螞蟻森林收集能量,并種下一棵棵樹的你,是否曾想過親眼看看那些樹?

最近,貝殼财經記者就收到了邀請,成為森林探訪團的一員,從北京出發前往鄂爾多斯的獨貴塔拉鎮實地參觀螞蟻森林238号林及565号林,它們都分布在庫布齊沙漠上。

本次的森林探訪團,有媒體記者、大V博主、環保專家、環保研究員,還有螞蟻森林的資深用戶,大家從全國各地奔赴而來,隻為親眼見證那一棵樹,但旅途的最後,收獲的遠遠不止一棵樹。

探訪開始!

9月26日,記者從北京大興機場坐飛機,一個多小時後便抵達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國際機場,從機場到獨貴塔拉鎮還需搭乘3個小時左右的車,最終在獨貴塔拉鎮邊上的酒店落居。

9月27日,記者正式出發探尋沙漠中的綠洲,大巴車行走的公路穿越沙漠,兩邊種有不同品種的樹,而就在數年前,路的兩邊還是一片黃沙。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1

庫布齊沙漠的公路 攝/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潘亦純

我們的第一站是體驗沙柳種植,這是一個耐旱的樹種,是防沙治沙的先鋒。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種樹無非是挖個坑後再把樹苗種進去,澆水便可。但記者在現場看到了種植沙柳的新奇工具。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2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3

微創植樹技術 攝/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潘亦純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叫“微創植樹技術”,在體驗沙柳種植的現場,兩名種樹人一人手持鐵質水管,借助水流的沖力,反複在沙地上打孔,達到一定深度後,另一名工人立刻把兩根長約1米的沙柳苗埋入沙中,與此同時,水管繼續向孔周邊沖水,直到沙子将孔洞封嚴。經過簡單的教學後,不少森林探訪團裡的成員也開始體驗,确實簡單方便,即便是新學者,兩人打配合不到10秒鐘就能種好一棵沙柳。

據了解,億利公益基金會是螞蟻森林在鄂爾多斯地區沙柳種植項目的在地執行方。億利庫布齊治沙副總工程師常朝輝告訴記者,傳統植樹必須要經過挖坑、植苗、填土、澆水等步驟,種一棵樹需要十幾分鐘,而現在采用微創植樹技術,十秒可以種活一棵樹,可節水50%,通過這種方法種樹成活率從50%直接提高到90%,保存率提高到80%。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微創植樹技術”的應用也提升了當地老百姓的收入,通過傳統方式,工人一天隻能種100多棵樹,但通過新技術,兩位工人一天就可種2000多棵樹,每人每天可獲得500元左右的收入,一舉兩得。

據統計,螞蟻森林的生态公益項目累計創造了329萬人次的種植、養護、巡護等綠色就業崗位,為老鄉們累計勞動增收4.9億元。

記者在沙漠上還看到了花,屬實激動了一番。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4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5

庫布齊沙漠上的花 攝/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潘亦純

下午,我們便驅車前往螞蟻森林238号林,面積達2.5萬畝,總共種有200萬棵樹,這片森林于2018年種下,如今高一些的樹已超2米,這都是螞蟻森林用戶“雲”種下的樹。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6

螞蟻森林238号林 攝/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潘亦純

我在當天的分享會上還看到了238号林的五年,2018年時嶄新的樹牌現在已經斑駁,但當年光秃秃的“木棍兒”也已長成一簇簇沙柳。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7

一塊樹牌的五年

随後,我們又驅車前往螞蟻森林565号林,這裡種着90多萬棵樹,雖然種的時間不算太長,但也有不少樹已經開枝發芽。能夠感受到大家在“雲”上種的樹真的點綠了沙漠。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8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9

螞蟻森林565号林 攝/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潘亦純

大家知道,我們在螞蟻森林上搜集能量,到一定數量便可種下一棵樹,但這棵樹如何從手機上走到沙漠裡,我想很多人都不太了解。

這次,記者作為森林探訪團的一員,也大概了解了一下整個流程。

螞蟻森林成長能量從哪裡來(記者實地探訪螞蟻森林)10

一棵樹從線上到線下的旅程

對于個人來說,每天隻需要“點點點”便可種下一棵樹,但要把樹從手機挪到沙漠,大概還需要經過約10個步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6年來,螞蟻集團通過螞蟻森林協議捐資,由公益組織和專業機構在各地實施生态類公益項目,已參與了全國19個省份的生态建設。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區的種植總量超過2億棵。

通過這次森林探訪團活動,記者還了解到,除了螞蟻集團外,還有許多企業、公益組織常年活躍在防沙治沙的一線。

比如當地的億利集團,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庫布齊沙漠治沙,至今已有30多年。

又比如獨貴塔拉鎮什拉召治沙站站長賈文義,他是鄂爾多斯杭錦旗治沙的“沙三代”,早在50年代初,賈文義的爺爺陳寶榮便從準格爾旗騎着駱駝來到杭錦旗,與20多名工友背着窩頭、鹹菜和水在沙漠裡栽樹,成為杭錦旗什拉召治沙站的第一批治沙工人。

截至2021年,庫布齊沙漠已完成修複治理900多萬畝,植被覆蓋度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3%提升到53%。

我想,中國還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企業和個人,在與荒漠較量,在與動物的瀕危較量,在與被污染的土壤較量,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守護着綠色中國,也守護我們每一個人。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宋钰婷

校對 盧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