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和多爾衮哪個先死?順治七年(1650年),清王朝中大權緊握的攝政王多爾衮不慎在打獵途中受傷,一個月後就因傷勢過重而撒手人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皇太極和多爾衮哪個先死?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順治七年(1650年),清王朝中大權緊握的攝政王多爾衮不慎在打獵途中受傷,一個月後就因傷勢過重而撒手人寰。
這期間,順治帝從多爾衮卧床養傷開始就不斷派人前去問候,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更是極為哀悼。為了表示自己對多爾衮的尊敬,順治帝穿上喪服,親自率領朝中大臣行走五裡多地去接回多爾衮的遺體。料理完喪事後,順治帝又思索再三,決定将多爾衮追封為“清成宗”,完全按照帝王的規格來對待他。
生前是臣子,死後卻被追封為了帝王,這樣的事例實乃亘古罕見。而縱觀多爾衮的一生,他也确實擔得起這個待遇。即使後來順治帝對他的待遇發生了反轉,但還是難以掩蓋他的光芒。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時候,乾隆帝執意要推翻自己曾祖父順治帝的定論,公開為多爾衮恢複名譽,并将他追谥為“忠”,以此來表彰他曾經對清王朝做出的巨大貢獻。
作為努爾哈赤第十四個兒子的多爾衮,從十七歲開開始便跟着哥哥皇太極南征北戰。同那些血氣方剛的莽撞少年不同,多爾衮打仗的時候,不但,“猛”,而且,“穩”,幾乎沒有打過什麼敗仗。天聰九年(1635年),後金軍對蒙古各部落發動了突然襲擊,打了蒙古一個措手不及。在後金軍猛烈的攻勢之下,蒙古各部紛紛求降,唯有察哈爾部仍在堅持抵抗。
看到察哈爾部的首領林丹汗十分悍勇,皇太極決定将這塊難啃的骨頭交給多爾衮。多爾衮領命後毫不含糊,當即便率領部下向林丹汗發動了進攻,擺出了一副硬碰硬的架勢。經過一場激戰,多爾衮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林丹汗,并獲得了珍貴的傳國玉玺。靠着這塊玉玺,皇太極在天聰十年(1636年)登基稱帝,并将國号改為了“大清”。
論功行賞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的多爾衮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名列六王中的第三位,可謂是年少有為。到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由于,他生前并沒有立下皇太子,因此,朝野上下都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有心想要當皇帝的人都在暗中招攬人心,而那些手握軍權的将軍們也紛紛開始站起了隊伍。看到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對皇位躍躍欲試,碩讬和阿達禮兩人極力勸多爾衮自立為皇帝。
因為,多爾衮雖然和皇太極是兄弟,但是,他既有實力又有戰功,風頭一直在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之上。可是,豪格也并非等閑之輩。他手中握有八旗中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其軍事力量令多爾衮頗為忌憚。而且,鳌拜、索尼、譚泰等八位大臣也在背後極力地支持豪格。為了争奪皇權,多爾衮和豪格都沒有絲毫的退讓。随着清王朝高層大臣和衆多皇族的卷入,朝堂上的火藥味愈發地濃烈了。
兩人都久經沙場,一旦談崩,那麼,很可能會發生火并。到了最後,有的大臣甚至帶着兵器進入宮殿,其意不言自明,那就是:談不攏就開打。多爾衮和豪格見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心中也是暗暗叫苦。兩人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軍隊,開戰之後隻能是兩敗俱傷。但是,兩方勢力劍拔弩張,多爾衮和豪格已是騎虎難下,如果,現在宣布退出,那麼,根本無法給自己的部下交代。
最終,經過十多天的商議,多爾衮、豪格和大臣們之間達成了統一意見,那就是:擁立皇太極的九兒子福臨(順治帝)即位,然後,讓鄭親王濟爾哈朗和多爾衮攝政,在一邊輔佐年幼的皇帝。這樣一來,既讓皇太極的皇子登基,又使豪格和多爾衮保持了相對的平衡。這其中,對于孝莊太後是否下嫁多爾衮作為福臨(順治帝)即位一事,史學界尚有很大的争議,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論。
可以說,豪格和多爾衮最終各讓一步,的确是避免了大清的分裂局面。
當然,多爾衮之所以在這次權力的角逐中退讓,除了是怕引起内部動亂外,孝莊太後從中周旋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多爾衮沒有自己的親生兒子。多爾衮一生妻妾成群,有明确記載的妻妾就有十個。但是,他隻有一個女兒愛新覺羅·東莪,傳說其母為朝鮮宗室李世緒之女,但于史無據。更為糟糕的是,他在一次同明軍的作戰中受了重傷,落下了終身不能生育的毛病。
史書提及此事時為了避諱,總是語焉不詳,隻說多爾衮在此戰中受了重傷。而他那個掌上明珠,僅有的女兒,正是在這次戰鬥之前出生的。可能,在多爾衮看來,自己絕後已經是一個悲哀的事實了。那麼,即使自己拼盡全力滅掉了豪格,奪得了皇位,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在反複的權衡之下,他還是決定退讓一步,以此來保證清朝内部的團結。
當然,雖然說多爾衮沒有親生兒子,養子還是有一個的,他愛新覺羅·多爾博,滿清遠支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豫通親王多铎第五子。史料記載,到多爾衮死後,被鞭屍之後,順治就将東莪格格和多爾衮繼子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而這,也是曆史上對東莪格格唯一的記載。再這之後,東莪格格就像是消失在了曆史中一般,一點波瀾也沒有。
參考資料:
【《清史稿》、《滿文老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