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繼平
濟南老話:“摁下葫蘆瓢起來”——“三兩一葫蘆、四兩一葫蘆”,是說話行事出爾反爾、無常多變的形象說法
剛解決了一件麻煩事,另一件棘手事又出現了,俗語叫作“摁下葫蘆瓢起來”。說瓢得先談葫蘆,因為葫蘆和瓢的關系太密切了。
古人早就發現,以掏瓤去籽的空幹葫蘆盛東西,具有防潮、輕便、不易破損、便于攜帶等優點。所以,自古以來,葫蘆裡不是裝着酒,就是裝着藥。八仙之一鐵李拐(又稱李鐵拐或鐵拐李)就常背着個藥葫蘆,周遊江湖。不過他葫蘆裡的藥,不是賣了掙錢的,他要普救衆生。誰要是有個頭疼腦熱的,他就從葫蘆裡倒出幾粒藥丸,吃了管好。鐵李拐還發明了狗皮膏藥,舊時街上耍把式賣狗皮膏藥的就奉他為祖師爺。
過去,行醫賣藥的代名詞是“懸壺”。有本書中畫插圖,畫了一個郎中扛着一根杆子,杆子頂端挂着一把水壺。誤矣!其實,“懸壺”懸的是葫蘆。這個“壺”和《詩經》中“八月斷壺”的壺是一個“壺”,也作“壺盧”,是唐代以前的寫法,唐以後就叫了葫蘆。“懸壺”典出《後漢書·神仙列傳》,有興趣的讀者可找來一讀。自那“壺公”成為神仙代名詞,後來人們把行醫賣藥稱也作“懸壺”,因此有了“懸壺濟世”一說。
除“摁下葫蘆瓢起來”外,與葫蘆有關的俗語還有不少。常用的一是“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用來形容有些神秘的不知會出什麼主意的人。再一個是“三兩一葫蘆、四兩一葫蘆”,是說話行事出爾反爾、無常多變的形象說法。
(來源:别說學堂)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