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闆(右)坐在自己待出租的店鋪内,他期待疫情早點結束。“硬扛”是多數義烏國際商貿城内生意人的選擇,在義烏闖蕩幾十年的郭老闆經曆過多次外貿低谷期。“非典、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時的經濟蕭條我們都是這樣扛過來的。”
新京報訊 4月9日,義烏國際商貿城3樓,鋪主郭老闆戴着口罩獨坐在大通道旁“黃金位置”的店鋪裡,門口貼着“馬踏飛燕”旅遊标志和一張火紅A4紙打印的“店面出租”。之前的4年,這個鋪面一直是家手機配件外貿批發店,新冠肺炎暴發後,店主退租了。“熬不住,免他三個月租金都不幹”,郭老闆把自己的手機号打印在紅色紙上,等待下一個租客,但無人問津。
4月9日,兩位外商走過義烏國際商貿城。疫情期間,義烏國際商貿城人流大幅減少。
義烏國際商貿城内,許多出入口封閉,進入義烏國際商貿城的人需要測溫登記,并出示健康碼。
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工作間,保潔人員清洗消毒壺。疫情期間,市場商鋪每天進行至少兩遍消毒。
義烏國際商貿城創建于1982年,擁有7萬多個店鋪,被譽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目前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義烏國際商貿城曾經日客流量超過20萬人次的熱鬧景象不再。
4月9日,義烏國際商貿城内,顧客明顯減少。
4月9日,兩位外商在市場内采購,目前義烏外商多為長期生活在義烏的外國人。
4月9日,義烏國際商貿城,郭老闆(左)和胡老闆(右)站在各自店鋪前隔着空曠的通道等待客戶。
施總曾是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常客,帶着美國客戶在商城選購商品占用了他十幾年外貿工作的大部分時間。由于疫情暴發,客戶不能來中國,他已經數月沒去商城。4月9日中午,他想去商城邊常光顧的咖啡廳坐坐,發現那裡暫停營業。他同時也收到了客戶發來的信息,美國商店關門,人們居家禁足,之前的商品都積壓了,4月份不會再有訂單。
義烏國際商貿城内,賣小家電的胡老闆一直關注着國外的疫情,疫情導緻多國口岸關閉,胡老闆的貨物積壓在倉庫,衆多的季節性商品使胡老闆更迫切地希望國外能加強控制疫情的力度。“電風扇要是拖幾個月,到貨就冬天了,誰還會接收。”他盼望着國外的疫情能像國内一樣很快壓下去。
刀剪工具店的童老闆在承受着銷量“腰斬”的同時,承擔起商城組織的防疫 “網格”工作。她作為“網格長”,每天檢查和登記周圍區域内友商們的體溫,還負責他們店鋪以及公共走廊區域每天兩次的消毒工作。她期待商城管理者能出台更多的優惠政策,和商戶共渡難關。
郭老闆會把店裡的所有燈都打開,努力營造出一點生氣。“沒人來也要把店開着,大家都關門,市場就垮了,大家都是穿一條褲子的。”
義烏國際商貿城内,每家商鋪都貼有疫情防控二維碼,客商進店需先掃碼,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可以定位出密切接觸者。
4月9日,胡老闆(右)和客戶簽訂了一份總額1萬多元的訂單。他說,和原來十幾萬、幾十萬的單子相比,現在是“杯水車薪”。
郭老闆坐在被搬空的店鋪内招租。
義烏國際商貿城商鋪内,某商家挂出防護服、口罩,吸引客流。
義烏國際商貿城商鋪内,一些商家開始以分銷防疫用品吸引客流。
防疫“網格長”童老闆負責店鋪及公共走廊區域每天至少兩次消毒。
4月9日,義烏國際商貿城外,施總尋找咖啡廳。數月沒來,他發現常去的咖啡廳暫停營業了。
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影報道
編輯 張英 校對 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