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集體備課活動記錄範文?備課不是簡單地熟悉教材、補充材料和書寫教案,而是根據教學要求、具體學情、自身教學風格等因素對課程與教學“二次開發”和“深度開發”,是一項複雜的專業活動備課體現了教師對知識的内化、活化與轉化,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研究與關注,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英語集體備課活動記錄範文?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備課不是簡單地熟悉教材、補充材料和書寫教案,而是根據教學要求、具體學情、自身教學風格等因素對課程與教學“二次開發”和“深度開發”,是一項複雜的專業活動。備課體現了教師對知識的内化、活化與轉化,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研究與關注。
集體備課更加強調教師基于合作探究去尋求有效教學,強調優秀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的分享,強調協同生成和創造新的教學,實現從“我的教學”到“我們的教學”的轉變。
“一課一研”是集體備課的新探索,包括六個步驟:個體初備(基礎)→集體研讨(深化)→個性化備課(差異)→上課、觀課(落地)→反思(差距)→成案(借鑒)。“一課一研”旨在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真正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撐,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平台,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橋梁,成為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它兼具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一方面要求統一目标、統一内容、統一重難點、統一進度、統一練習,固定地點、固定時間,形成共用的教學設計。另一方面要滿足不同班級的學情,突出個性化的需求,減少集體研讨的單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由求同思維轉向求異思維。
但是,在實踐中“一課一研”存在一些異化現象。
一是為迎合檢查而備課。由年級學科組長将教材的各章節平均分給同組内的各位任課教師,由各任課教師分頭撰寫學案或教學設計,完成後交給組長。學校無人檢查時,組内教師圍坐在一起,并沒有真正進行深度教研,而是浮于表面。學校有人檢查時,臨時抱佛腳,可謂“逢場作戲”。
二是因懶惰而炮制“山寨版”學案。一些教師對網上的學案或教學設計不加選擇和取舍,采取“複制”“粘貼”方式簡單移植,這種學案或教學設計,純粹是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未能體現教師的創新與生成智慧。
三是雖有分工卻無合作。“一課一研”成了“輪流備”,輪到誰誰負責。隻有主備人在闡述教學設計,組内其他教師大多無“備”而來,或是蜻蜓點水,或是沉默不言。
四是權威教師“包辦備課”。集體備課時,骨幹教師或老教師發表見解,其他教師隻是随聲附和,沒有各抒己見,集體研讨成了“權威”教師的主場,未能體現真正的協同共商。而“一課一研”應集納多元觀點,凝聚集體智慧,既體現教師的合作精神,又允許個人價值的體現,追求“和而不同”。
“一課一研”在運行中還存在以下兩種偏差。一是視集體備課的成果為圭臬。有教師認為“一課一研”體現的是集體智慧的産物,是完美的,因此奉行“拿來主義”,全單照收。針對集體研讨的教學設計,任課教師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需要,不做任何變動就使用,長此以往容易導緻教師的懶惰。這種情況不利于教師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也缺乏對自己班級學情的關注。“一課一研”離不開教師的全體參與和共同研讨,但是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還要進行個性化修改、優化,使教學過程真正達到效果最佳。
二是備課上課“兩張皮”。一些教師集體備課時形成的共案,與上課用的PPT不相匹配。還有一些教師集體研讨時默認“一課一研”的成果,上課時還是按照自己的既定教學思路去上課。
一線教師隻有走出“一課一研”中存在的誤區,才能讓教師智慧碰撞的結晶在學生中結出豐碩的果實。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12月22日第4版
作者:周興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