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噬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彖曰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噬告,以剛中也。再三渎, 渎則不告,渎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 發蒙,利用刑人,用說(說=脫)桎梏,以往吝。象曰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 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象曰 子克家,剛柔節(節=接)也。
六三 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象曰 勿用娶女,行不順也。
六四 困蒙,吝。象曰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六五 童蒙,吉。象曰 童蒙之吉,順以巽(巽=遜)也。
上九 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象曰 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蒙卦屯卦的後面接着是蒙卦,這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把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變成了山水蒙卦。蒙卦是屯卦的綜卦,在開始的時候,即曾要求大家特别注意,要懂得綜卦。
《易經》告訴我們要客觀,天下事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也就變了,這是《易經》告訴我們大哲學的道理。近幾年有人用黑格爾的邏輯──正反合來講《易經》,我告訴他們不要鬧笑話,黑格爾的正反合,怎麼夠得上來談中國《易經》呢?
那不過是以三段來看事情,中國《易經》是八面玲珑,看八方十面的,如屯、蒙兩卦,就已經一正一倒是兩段了,屯卦的錯卦,為人風鼎卦,又是另一個現象,它的交互卦,是剝卦,又是一個現象,而且還可以再交互下去,所以要把這許多道理了解以後,才可以研究《易經》八卦,如果連這些道理都馬虎過去,就沒有辦法來研究卦了,等于前面說的:“君子幾,不如舍。”還是聰明一點吧!不如退下來,不必再去研究了。
蒙卦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把它用在教育方面,現在小孩初入學是進托兒所,進幼稚園,以前則叫作“啟蒙”,也叫作“發蒙”,小孩讀書的地方叫“蒙館”,就是由此來的。這個蒙卦是教育的卦,因為根據《易經》的内容所說,教育上常常用到,還有司法上用到蒙卦,中國過去司法、刑法,都是屬于禮的範圍,中國人的司法,法律哲學的最高點,是在蒙卦裡,也就是教育,而并不是擺殺人的威風。所以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一個執法的人,判決一個人去服刑,在位的人都要感覺難過,認為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夠,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完成教育的任務,才使他愚昧不懂而犯法,所以古代司法的道理,同教育連在一起,這些也都在蒙卦裡邊。
我們知道蒙卦是水雷屯卦的綜卦,水雷屯卦倒過來看就是山水蒙卦。任何一卦,從這面看了,也要從那一面看,我們學了《易經》,對這一點要特别的注意,處理任何事情,對任何一個人,要多方面地看,不要太主觀,沒有那麼簡單的,對于相反的立場是怎樣?需要搞清楚,正如屯卦,翻過來就成了蒙卦。
蒙卦的來源我們知道了,這個蒙卦,如果我們蔔卦時蔔到蒙卦好不好?卦辭說: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
“亨”,是好的,以“亨”開始,下面最後有兩個“利貞”。乾坤兩卦,有四個性能:“元、亨、利、貞”都是好的,到蒙卦的時候,好的成分隻有三個了,而且很痛苦的好。
由宗教而教化人生這個卦辭,以現代觀念從字面上看,不知道它亂七八糟說了些什麼?大家對《易經》的觀念,一種是很神聖的看法,一種是很讨厭的看法,總之都不知道它說些什麼。現在我們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上古文化,人生不可知的那一面──任何一個人,無論智慧怎樣高,對于宇宙不可知的一面始終不懂,譬如說,我明天吃幾碗飯,我也不知道,你也不知道,我們希望知道未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于是古今中外,有許多方法。《易經》原來是研究蔔卦,透過了這個方法而想得先知,的确有這回事。
後來人文文化的發展,到周公、孔子以後,透過了這個神秘色彩的蔔卦,而加進去人生哲學的了解,結果這兩樣東西分不清楚了。所以《易經》不像西方文化,老實說外國的宗教,它們的教主并不跟人講道理,隻是教人盲目的信。我們文化的《易經》是從宗教的性質來的,後來要講道理,不可盲目的信,因此這些加起來的東西,現在我們看起來頭痛,它說這個卦是好的,怎麼個好?它下面把道理講給你聽。
那麼它說,這個蒙卦的現象,不是我求童蒙──例如辦幼稚園,教育的性質,不是我為了學費,像技生意一樣,把你家的小孩弄來,而是小孩來求我教育他。如果仔細研究這兩句話,看這個卦所表現的狀态就知道了,山水蒙,蒙卦上面是山,下面是水:早晨水蒸氣上來,一片大霧茫茫,前路看不見,如小孩子一樣,走在路上找不到前途,想找一個老前輩問問路,指引迷津,于是把這個狀況變成教育的目的,也變成政治的目的。不是我去找他,而是對方來找我,但有一個條件,像求神拜佛蔔卦一樣,要很誠懇,最初來問的時候,就告訴了答案,如果告訴的答案不相信,又一次兩次三次再問,這就是亵渎──開玩笑了,既然是開玩笑的态度,就不答複了。
透過這些話,就看出一個道理,人要至誠,對待人也是一樣,當我們第一次很誠懇向人請教時,一定得到答複,如果故意開玩笑去問人,一定得相反的效果。所以宗教的精神也好,長官部下的相待也好,朋友相處也好,家庭相處也好,都應該是這種精神,所以中庸之道,講究誠。最後結論說這個卦是好的──利貞。可是這利貞是怎樣來的?是要最誠懇,不要開玩笑。當我們以謙虛的精神,像小孩子去找老師求教一樣的誠懇端莊,這就亨通、有利,這樣看起來,不必要蔔卦了,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态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薩呢?所以《易經》是透過宗教的迷信性質,來告訴人生的道理。
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象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這要有智慧,有險的地方要止步,不要再亂闖,如果還不信邪,不止步,隻有死路一條,這是蒙卦的現象。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
以剛中也。再三渎,渎則不告,渎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孔子解釋上面的卦辭說:蔔到蒙卦是亨通的,因為行為思想,把握了時間,得其中道,不偏,自然亨通。這個卦為什麼是“行時中也”?因為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這個蒙卦是陽卦,六爻中隻有兩陽爻。以男女為喻,一群女孩中,隻有兩個男于,其中一個上九是老頭,另一個是九二爻,還很年輕,又得其中,正在坎卦的中爻,像二十幾歲的青年,最剽悍的時候,而且亦得其位。
位就是空間。《易經》告訴我們,任何東西得其時,得其位,當然是亨通的。至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子說是“志應也”,意志、思想、感情相通。從卦象上看,上下交互相連都是好的,所以上下相通是好的。“初筮告,以剛中也。”初筮告,是因為下卦坎卦的陽爻得其中,陽剛得中,誠誠懇懇,爽朗、坦白,當然得到答案。“再三讀,讀則不告”,把九二爻另外放到任何位置都不對,最後孔子作結論:“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中國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都取用這個蒙卦。
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以人格的教育為主。現在不同了,現在是生活的教育、技術的教育,古代教育的目的在“養正”──完成一個人格,這是聖人的事業,是一種功德,不是今日動辄講“價值”所可比拟的了。
中國文化的教育哲學思想,蒙卦裡包含了很多,但不是全體,而且蒙卦的教育思想哲學,不屬于現代教育思想哲學的狹窄範圍以内,中國文化蒙卦的教育思想,包括政治也是教育,中國古代是政教不分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就是政教不分的道理。全國的領導人就是大家長,就有教育全民的責任,這是中國古代觀念的一個重點。尤其在蒙卦中還看到,中國古代不但政教不分,而且還包括了現代的法治,就是所謂“刑教”,包括了法律的管理,刑教不分。譬如犯了法判罪,罪有輕重,在《易經》蒙卦的思想,判刑也是一種教育,如家裡孩子犯了錯,隻好責打幾下,這也就是蒙以養正的《彖辭》觀念。
行到有功方為德“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這個卦的現象,上面是艮卦,下面是坎卦,如畫圖勉強解釋,上面是高山,下面是湖水。至于蒙,如杭州的西湖,或者湖南的洞庭湖,早晨起來,一片水蒸氣上來,蒙蒙的把山都遮住了,這就是蒙的現象。這是物理世界的自然現象,以這樣來看蒙卦,就叫作“象”。
這裡《彖辭》不說湖沼,說山下出泉,泉水從地下冒上來,我們研究卦象,先暫不看卦而在腦中構成一個景象,山水蒙,那麼景象是一個山,下面出水,透過了這個現象,對人文文化得了一個概念,效法這個卦的精神──果行、育德──這是兩個觀念,行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緻,知行合一,行為要有結果為果行。讀書人經常說:“救國救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隻講理論不行,要問有沒有做,有沒有事功,沒有則不算果行。那麼蒙卦的果行是什麼?
是育德,教育,養育,對于人,對于萬物,要施給,養育得到成果,上古時“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就是透過這個卦象,牽到人文文化上來,人要效法蒙卦的精神,做到果行育德,如大禹治水,就是果行育德。
這個人文思想和這個卦象有什麼關系?這是三代以後把這種人文思想套上去的,因此山高水深、源遠流長、飲水思源等等都是這觀念來的。
可是與《彖辭》比較,又完全是兩回事,這中間就有考據問題了;不管考據,也是兩個不同意義,或者深度不同的兩重意義。
再看爻辭,并沒有一個系列,不是一個系統,曆來對《易經》的注解,都有“《易經》是對的”觀念為前提,即使《易經》上解釋不清楚,也想盡辦法找理由附會上去。
刑法與教育功能“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就是刑教、刑法。“發蒙”這兩個字很有道理,因為山下有水,凡有水就有水蒸氣,接下來“利用刑人”,不知扯到哪裡去了?這個現象是拿來講政治法律的道理。人犯的錯,沒有辦法教化,隻好用刑。這個“利用刑人”的“利用”一詞,不是現代觀念的“利用”,現在說“利用某人”是一句很壞的話,至少在道德上犯了罪。在《易經》上常有“利用”這兩個字,并不是壞意,這兩個字要分開。
《易經》上的“利用”,意思是用得對人有利。如“利用刑人”,是說用刑法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利。因為人類中有些人不聽好的教化,打他一頓就聽了,但是與第一爻的發蒙有什麼關系呢?
當然古人的解釋,拼命設法拉關系,我們不去管古人的注解,先看原文:“用說桎梏”。“說”也是《論語》“不亦說乎”一樣“悅”的意思,人受了桎梏,還有什麼快活?因為這是教化,就是蒙以養正,犯了罪受懲罰後。因此教化過來,就是很高興的事,“以往吝”蔔到這個卦,是倒媚的,不必去做了。
蒙卦一推到人文文化上來,變成了這樣,這個爻辭是文王作的,在當時和現在廟裡的簽詩一樣。這個現象是一個人在中間,上下都是困難,都是陰,到了二爻上去是震發、開發的現象,再往前,處處都是坷坷坎坎,不順利,因此爻辭是這樣一個說法。如詳細研究,要看焦贛作的《易林》。後來假借邵康節作的河洛理數的卦辭,他所講的這一爻,不用這個東西,所以古人很高明,推翻了《周易》,自己獨創一格。據我的研究,他們早有發現,這個卦的爻辭,欲作什麼解釋,都有理由,但是古人對于聖人,一輩子很恭敬,不敢說一句反對的話,因此隻有自己創作,但也是根據《周易》的系統來,可是解釋不同。大家拼命在講易學,其中有沒有改革的創作,沒有注意到。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唐宋以後,将犯人拿去殺頭,執行死刑叫作“正法”,這個名詞是《易經》這裡來的,但是這裡的“正法”并不是指殺頭處死刑。正是正,法是法,當人有不對的地方,犯了錯的時候,應該處罰的則處罰,以法來糾正人的錯誤,是教育的意思,同蒙卦的本身原理并沒有錯。這卦的現象,用來站在教育的立場,來講刑法為所謂“利用刑人”,是使人得正的方法。這是蒙卦第一爻,來得那麼兇,等于以刑法治世,主張法治的精神。如果斷章取義說蒙卦初爻主張以法治天下,沒有錯,但整個卦說起來,問題就大了,到第二爻說法又變了,系統不同了。
易理的平淡與神秘“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如果蔔卦蔔到這一爻動,大吉大利,是讨老婆的好卦,不但讨到好老婆,而且生得好兒子,将來大振家聲,前途無量,後福無窮,就是這樣好,這和上面第一爻剛剛相反。當然這一爻是陽爻,代表男性,前面四個陰爻,有四個女的等他,自然讨到好老婆,就是這麼個道理。說《易經》是大學問,其實就像小孩玩耍,但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學問,都是小孩子在玩的。我發現一個道理,任何人的一生,沒有離開他幼年幻想的範圍,如周歲的小兒,在一堆玩具中,喜歡取刀,長大則為武人,或說這是迷信,但剝開迷信的外衣,其中有高深的學理,這是下意識地表現了他的禀性。
總之,最高深的學理,都是小兒玩的,佛學裡對于世界上的學問,稱為“戲論”──兒戲之論。假使從這個觀點看《易經》,也隻是“戲論”而已。所以我們研究學問,也并不需要“高推聖境”,對聖人的東西先把他崇拜起來,然後從那崇拜的路上,自己蒙蔽了自己的智慧,硬往那裡湊,就劃不來。研究這些東西,頭腦科學,不崇拜古人,也不輕視古人,如蒙卦的包蒙,這裡内卦為坎卦,在後天卦裡,離卦是陽性,坎卦是陰性,如以陽卦多陰而論,坎卦又為中男,前面又有許多陰爻在,包蒙就是陽爻被包在陰爻裡,所以吉,子克家,因為是中男,《彖辭》是解釋“子克家”這句話,因為是剛柔相接,陰陽相合。另一說,交互卦的接法,這一陽爻與上兩交接,變為震卦,是長子。
秋胡戲妻“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說到這一爻,想起古人中一位大家了,就是宋代有名的朱熹朱夫子,那是不得了的人物,在專制時代,如果像我這樣随便批評朱熹,就早應該殺頭了。在明朝以後正式規定考功名要以朱熹的注解為标準。朱熹研究一輩子《易經》,他對這一爻的解釋妙得很。他說,如果蔔到這個卦,不可以讨太太,至于“見金夫”,他說是秋胡戲妻的那個樣子,這個女人的後面有一個情人,就是她的前夫,真不知朱熹這個話從何說起?何以叫作“見金夫”?
套用起來,牽強附會的多了。我們知道坎是西方之卦,西方屬金,夫是由第一爻是陰性,陰性的後面是陽性這裡來的,所以從後面跟了一個男人,這樣的太太去娶她幹什麼?這個男人是西北人,或者是她西邊的鄰居,像這樣的解釋還可以勉強上去,一定說拿了黃金做情人,在法律上罪證不足,該是不起訴處分,這種解釋是不成為理由的。“不有躬”如果勉強讨這個太太,連命都不能保住,躬者就是身體,命都保不了,無攸利,沒有什麼好處。
這個解釋不知說些什麼?明明是山下有水叫作蒙卦,卻出來那麼多的故事,每一爻都不同,每爻來編一個不同的故事,看看蠻有味道。宋朝一個儒家楊萬裡,也是一個詩人,就用曆史的事情來解釋《易經》,看來也蠻好玩(楊萬裡字誠齋,著有《誠齋易傳》二十卷)。
《彖辭》的“勿用取女”這句話,是說這一爻随便怎麼走都不順,坎坷很多……
“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為什麼是困蒙?時間不同,位置不同,一個程序一個程序來,六爻的變動,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所以到了六四,困蒙,受困了,上下都不好,都是陰氣,等于山水之間在起蒙霧了,萬事不通,都不好。所以《彖辭》說,困蒙這一爻是不對的,因為陰陽不能調和均衡,上面的老陽夠不到,下面的陽爻也隔開了。
“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面看到各爻,先受刑罰,後又娶太太生兒子,在中間還有個女人,還有姘頭,還有走不通的路,到這裡生出孩子來了。這一卦有利于年輕人,大吉大利。但要注意,老頭碰到這一卦,不大對頭,因為不童蒙了,要童蒙才吉。《彖辭》的解釋,童蒙之吉,是順利得很,因為這一爻動,陰變陽,上卦就變成巽卦了,所以順以巽。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當土匪去搶别人不行,别人當土匪去防禦他則有利,如果打仗,主動去攻擊不行,隻能防禦攻擊。别人來打擊,他必敗,去打擊别人也會失敗。是這樣的現象要安靜不動,要防禦,不能攻擊。《彖辭》解釋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上下順,在象上防禦的工事都做好了。
現在回轉來檢查,蒙卦的《彖辭》和《象辭》有矛盾,并不完全一緻,六爻的解釋有那麼多不同的東西,不成系統地湊攏來,所以我們須知《易經》在最古老的時候,是沒有這些詞句的,就隻是一橫為陽爻、兩橫為陰爻的圖案,用來蔔卦。上古的人文文化不發達,欲想求知不可知的一面,用這占蔔方法,流傳久了,宗教迷信就成為人類文化的起源,人類任何文化都是這種宗教迷信──現代稱為神秘學為起源。中國到了夏、商、周三代以後,形成了人類文化,把這套東西拿來作如此解釋,這是研究學術的一個路線。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渎,渎則不告”,渎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蒙”者,有蔽于物而已,其中固自有正也。蔽雖甚,終不能沒其正,将戰于内以求自達,因其欲達而一發之,迎其正心,彼将沛然而自得焉。苟不待其欲達而強發之,一發不達,以至于再三,雖有得,非其正矣。故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彼将内患其蔽,即我而求達,我何為求之?夫患蔽不深,則求達不力;求達不力,則正心不勝;正心不勝,則我雖告之,彼無自入焉。故初筮告者,因其欲達而一發之也。“再三渎,渎則不告”者,發之不待其欲達①,而至于再三也。“蒙,亨,以亨行”者,言其一通而不複塞也。夫能使之一通而不複塞者,豈非時其中之,欲達而一發之乎?故曰“時中”也。聖人之于“蒙”也,時其可發而發之,不可則置之,所以養其正心而待其自勝也,此聖人之功也。
“校注”①達,《蘇氏易傳》作“進”,誤。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果行”者,求發也。“育德”者,不發以養正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所以“發蒙”者,用于未發,既發則無用。既發而用者,渎蒙也。“桎梏”者,用于未刑,既刑則說。既刑而不說者,渎刑也。發蒙者慎其初,不可使至渎。故于初雲爾。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剛柔節也。
童蒙,若無能為也。然而容之則足以為助,拒之則所喪多矣。明之不可以無蒙,猶子之不可以無婦,子而無婦,不能家矣。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王弼曰:“童蒙之時,陰求于陽,”“上不求三而三求于上,女先求男者也。女之為體,正行以待命者也,見剛夫而求之,故曰‘不有躬’也。施之于女,行不順”矣。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實,陽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而自強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以剛自高,而下臨弱,故至于用擊也。發蒙不得其道,而至于用擊,過矣。故有以戒之。王弼曰:“為之捍禦,則物鹹附之。若欲取之,則物鹹叛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