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青團是認真的?整個春天,青團飄香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具有悠久曆史,主要是用山野的艾草或田間的麥葉汁水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蓮蓉等餡料,因甜綿可口而廣受消費者青睐,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做青團是認真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整個春天,青團飄香。
青團是江南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具有悠久曆史,主要是用山野的艾草或田間的麥葉汁水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蓮蓉等餡料,因甜綿可口而廣受消費者青睐。
江蘇南京市秦淮區普華巷的許阿姨糕團店門口,前來購買青團的顧客排出了近百米的長隊。“青團油綠如玉,讨人喜愛,而且還是天然綠色的健康食品,吃起來糯韌綿軟,聞起來清香撲鼻,所以經常繞道來買。”顧客駱維群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青團清新的口感和帶給人愉悅的青草香氣。現在,青團已經成為全家人都喜愛的小零食,隔三差五就會來買上幾個帶回家。
許阿姨糕團店店長許長花告訴記者,她們家制作銷售青團已經有20多年曆史,近幾年随着網絡的快速傳播,青團這種江南小吃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逐漸火爆起來,成了春天裡更多人喜愛的時令美食。
“店裡目前主要銷售的是芝麻、豆沙、蛋黃餡等傳統口味的青團,清明節前後那段時間,每天取号等待購買的顧客達到1500多位,日均出售青團超過1萬個。”許長花說。
記者走訪南京多家生鮮超市和連鎖餐飲、糕點店時發現,除了傳統口味的青團,各種五花八門奇特口味搭配青團層出不窮,吸引了充滿好奇心和喜歡嘗鮮的年輕消費者。
來自河南的“00後”張凱是南京一所高職院校的學生,一直熱衷于探尋風味美食。他告訴記者,在河南老家,青團很少見,來到南京上學之後,對青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過南方的甜口食品,北方人不太适應。
前些天,張凱在盒馬生鮮超市發現了螺蛳粉口味青團。“吃起來感覺特别過瘾,它讓螺蛳粉的濃烈與麥汁、糯米粉的清新融合在一起,口感上給人以強烈沖擊力,因此特地多買一些帶回去和同學一起分享。”張凱說,很多傳統小吃都在不斷融合現代時尚,創新更叠,體驗感更好,更符合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超市裡銷售的酸辣鳳爪青團、筍幹菜青團、栗蓉芝士青團等一批特色青團就受到很多年輕人追捧。
南京财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丁儉一直關注青團産業發展。他說,目前江南地區的青團産品主要以手工制作為主,尚不能滿足江南以外地區消費者的需求。“青團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酶類物質,具有健脾暖胃、消食降火等功效,是非常值得打造和推廣的品牌,但目前亟待解決原料儲藏保鮮和營養品質保持等問題。”丁儉說,“我們正在研究篩選可供水晶湯圓和青團加工的特種糯米粉加工方法,探究不同品種糯米粉支鍊澱粉和直鍊澱粉比例、特性和制粉方式對産品品質的影響,在不影響口感的前提下,添加黃原膠等多糖物質提升産品品質。”
最近,江蘇省烹饪協會對青團産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協會常務副會長龔劍鋒告訴記者,以各地老字号為代表的點心食品加工企業均涵蓋了青團一類的産品,但青團産品市場需求量非常大,大部分企業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群衆排隊購買青團的狀況成為常态。“我們初步估算,江蘇青團食品目前已達到千萬元級的市場規模,如果加以扶持和産業化發展,青團産業規模完全具備突破億元的條件。”
龔劍鋒也坦言,青團食品雖然在江南地區廣受歡迎,但就全國而言,其産業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還受到時令和地域的制約。為了做大做強江南傳統小吃産業,江蘇省烹饪協會正指導有關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協會将成立江蘇省面點專業委員會,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藝傳承,并與高校食品學院合作,組織行業專家、技術專家、烹饪大師對生産線和産品品種進行技術攻關,通過工藝優化、技術改良和創新,推動企業生産實現标準化、工業化和批量化。同時,加強南北飲食文化交流,依托冷鍊等餐飲相關産業的發展,擴大消費範圍,把江蘇的特色點心推向全國。”龔劍鋒表示。
作者:本報記者 蔣 波
來源: 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