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了,大家一起來聊聊寫兒童的古詩詞吧。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達人,記得動動手指關注我哦!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4首寫兒童的詩詞名篇,展示成年人眼中的兒童,驚豔了千古!
第1首,《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楊萬裡,詩寫的是初夏,比較應景。楊萬裡這首詩主要不是寫兒童,而是要體現悠然自得之趣,顯示他對于生活的滿足與惬意。
此詩之妙,在于楊萬裡用“兒童捉柳花”的兒童行為來襯托自己的生活和态度。
兒童是沒有煩惱的,捉柳花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兒童捉柳花卻如此開心,如此熱衷。
最妙的是,這種場景對成年人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可是,楊萬裡用了“閑看”二字,表明他是看得津津有味的。
那麼楊萬裡為什麼會如此在意這種兒童的行為呢?一方面,兒童的行為出自天性,不帶任何功利,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本身具有一種象征意義。
另一方面,身為成年人的楊萬裡,說是閑适,内心并不能真正閑适,所以他的“閑看”,事實上是一種豔羨,是一種“求而不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複雜情緒。
第2首,《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成年人看兒童,最欣賞的便是兒童的無憂無慮。
“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詩寫活了兒童的純真,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小孩子蹦蹦跳跳跑過來,用奶聲奶氣的話詢問着眼前的陌生人:“老爺爺,你是哪裡人呀?”
對兒童來說,他們是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這個世界,用毫無心機的态度來感受世界。
而對于賀知章來說,老邁回鄉,人事全非,家鄉反如陌生之地,再感受到孩子們的無憂無慮,心中之波動,自是萬丈狂瀾。
這首詩分明寫了多個對比:兒童的笑與賀知章的苦笑,兒童的旺盛生命力與賀知章的衰老,兒童的心無雜念與賀知章的感慨萬千……
第3首,《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豪放詞人辛棄疾,雖然名為豪放,但辛棄疾寫了不少婉約清新之詞。比如這一首詞,寫出了鄉村生活的悠然自得,展示了辛棄疾另一種生活的側面。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詞中寫了辛棄疾三個兒子,大兒和中兒都已經幫助承擔家務與農活了,而最小的兒子卻還是一臉可愛的兒童模樣。
一個“卧”字,煉字精妙,把小孩子的天真活潑、可愛頑皮的模樣,寫得淋漓盡緻。
我們看辛棄疾的用詞,為什麼“最喜小兒”呢?
大兒和中兒幫助家裡幹活,辛棄疾沒有“最喜歡”,反而最喜歡、最滿意一個不會幹活不會幫忙的小孩子。
難道隻是因為偏心喜愛小兒子嗎?
顯然,并不是這樣的。那是因為辛棄疾在兒童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一些情景。
對辛棄疾這個成年人來說,雖然農家生活的确閑适,但是現實種種,煩惱重重,并不會因為閑适而消失。
換句話說,這種閑适依然還是暫時的。要不然,辛棄疾也不會寫下那麼多豪放詞。如果真能内心平靜,為何慷慨激昂呢?
所以,内心頗不平靜的辛棄疾,看到了真正内心平靜的小兒子,感受到兒童身上的活力與自在,他覺得這是最可寶貴的,所以才會“最喜”。
第4首,《村居》: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高鼎毫無名氣,但是這首詩卻流傳千古,足以留名青史。
大概是因為詩人沒有什麼名氣,大家也不會像解讀辛棄疾詞句那般探究閑适背後的壯志難酬,而是直接欣賞詩句裡的生活趣味和悠閑快樂。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這兩句鮮活寫出了兒童玩鬧放風筝的情景,用語簡潔,明白如話,卻耐人尋味。
詩句寫了兒童迅捷麻利的動作、活潑好動的天性,也寫了春光之好,寫了鄉村生活之樂趣,寫了詩人的自我滿足。
毫無疑問,成年人眼中的兒童,既有兒童本身之魅力,也展示出成年人不同的心境,仔細玩味,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大家還知道哪些好詩詞呢?你們自己有創作過詩詞嗎?歡迎留言哦。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贊賞,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