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本書的相識,對愛書的人來講,那是一種緣份。
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讀到《齊民要術》。
從我們少年時模糊的記憶裡尋覓,一提到《齊民要術》,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部農書”,大約是講怎樣種地。它成書于北魏時期,距今已有将近兩千年,滄海桑田,世易時移,彼時的農業與此時的農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我們有限的想象裡,它屬于那段塵封的曆史,遙不可及。
然而當現代農業的農藥、化肥、轉基因、環境污染……在我們的餐桌上刮起一股化學危機的時候,重讀《齊民要術》的意義,絕不隻是對遙遠的農耕時代的追思,更有着回歸質樸、天然農業的渴望。
文如其人,透過字裡行間看作者賈思勰,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專家、學者,更有“愛民如子”的情懷,才能寫出這樣偉大的作品。《齊民要術》不隻講耕種,還有養蠶、種花、園藝、瓜果、牲畜,以及食物的保存與深加工等等。更有估算産物價值,以助百姓家業興旺,過上好日子。
賈思勰中國北朝北魏農學家,生于北魏齊郡益都縣(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而非青州市,出身儒學家族,官至高陽太守(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帶)。賈思勰精通農業科學,在複興由于戰亂而荒廢的華北農業時,将旱地農業技術體系化,于北魏末年寫成《齊民要術》一書。該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産、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産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
經典就是從不令人失望,無論隔了多麼遼遠的時空,都能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喜。
或許有人會問,它到底能帶來何種閱讀的愉悅?
它有意境之美,它是另一種形式的《桃花源記》。
在它的天地裡,天地萬物皆有生命,春種秋收、夏耘冬藏,每一陣風、一場雨、一棵樹、一朵花……都有靈氣。采收的果子,鮮有鮮的甜,做成果脯以後,那色香味都能穿透了紙背,氤氲到你的鼻尖上來。
更不要說豐收以後,五谷雜糧、禽畜肉奶做成的各色美食,一道道工序詳實完備,讓人忍不住想馬上就拿了材料把它們照做出來。
作酸棗麨法:多收紅軟者,箔上日曝令幹。大釜中煮之,水僅自淹。一沸 即漉出,盆研之。生布絞取濃汁,塗盤上或盆中,盛暑日曝使幹;漸以手摩挲,散為末。以方寸匕投一碗水中,酸甜味足,即成好漿。遠行用和米麨,饑渴俱當也。
真是讀到饞涎欲滴……
它有情景之美,它打造了一處優美的田園風情。下面是一段用酸棗樹和柳枝做籬笆的叙述——
秋上酸棗熟時,收,于垅中穊種之。至明年秋,生高三尺許……至明年春,剶去橫枝,即編為巴籬,随宜夾縛,務使舒緩……又至明年春,更剶其末,又複編之,高七尺便足。
……行人見者,莫不嗟歎,不覺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遠,盤桓瞻矚,久而不能去。“枳棘之籬”,“折柳樊圃”,斯其義也。
其種柳作之者,一尺一樹,初即斜插,插時即編。其種榆莢者,一同酸棗。如其栽榆與柳,斜直高共人等,然後編之。
數年之後,共相蹙迫,交柯錯葉,特似房籠。既圖龍蛇之形,複寫鳥獸之狀,緣勢嵚崎,其貌非一。若值巧人,随便采用,則無事不成;尤宜作機。其盤纾岪(弗上面應為草字頭,打不出來)郁,奇文互起,萦布錦繡,萬變不窮。
——讀罷這一段,真有歸隐田園,傍山依水,種一樹籬笆,看天上雲卷雲舒的渴望。
它有普世情懷:按杏一種,尚可赈貧窮,救饑馑,而況五果、蓏、菜之饒,豈直助糧而已矣?諺曰:“木奴千,無兇年。”蓋言果實可以市易五谷也。
像《齊民要術》裡描述的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讓作物經風霜雨雪,合四時之宜,讓植物成為植物本來的樣子,動物順應了它的生長周期,那麼,我們不隻是享用餐桌上的豐饒,也是品味真正源于大自然的饋贈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