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東升 讀史特約作家
身處江湖,遙領廟堂。
出世與入世是中國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兩大永恒主題,追求功名富貴之時,心力交瘁,便向往采菊東籬的生活。可真要到了無官一身輕之時,卻又會不甘寂寞,想着東山再起,幹出一番事業。
在中國幾千年曆史上,能将出世與入世的關系處理好的,寥寥幾人而已。富貴險中求,求來更兇險,道理許多人都懂。可誰又會在鼎盛之時主動放棄來之不易的權勢?即使明知高處不勝寒,依然會貪于高位,能如範蠡、張良一般全身而退者很少。
可有一人,卻在江湖與廟堂之間來去自如,奇謀平叛不居功,名揚天下不自是。他深受四代君王器重,面對安史之亂後的混戰局面,常與危難之際定籌策于帷幄之中,使處在懸崖邊上的大唐王朝轉危為安,延續了李唐一百多年的天下。最為難得的是,每當局勢稍穩之時,他便及時隐退。這位高人,就是安史之亂時的白衣宰相李泌。
李沁自小便有神童的美譽,七歲時,張說與唐玄宗對弈,他在一邊觀看。張說出題:“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讓李泌來對,他則随口應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讓唐玄宗大為驚歎,囑咐李泌的父母要好好培養,将來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長大之後,李泌不負所望,在一次上書中再次獲得了玄宗的信任,任命他為翰林侍講、東宮供奉。
這一任命,對于許多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步登天,因為可以陪伴在未來的天子身邊,政治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李泌年少得志,又深得玄宗與太子賞識,可他不願依附當時權勢熏天、但無才無德的宰相楊國忠,于是讓對方疾恨不已,處處設計要陷害他。
如果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進退兩難。可李泌很灑脫,史書記載他“乃潛遁名山,以習隐自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辭職不幹了,不陪你玩了,遊山玩水去了。
這是李泌的第一次入仕與第一次隐退,他能在天寶年間的繁華中發現潛在的危機,顯現了他過人的政治眼光。而他視富貴如浮雲,面對大好前途,說放棄就放棄,這種智慧就非常人所能及。
如果沒有後來的安史之亂,李泌同學可能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旅行家和詩人。可他的眼光确實很準,當年他寫詩諷刺過的楊國忠與安祿山,分别用他們的貪婪和野心将唐王朝從歌舞升平中驚醒。
這段曆史大家都清楚,安祿山起兵造反,直逼長安,天下大亂,李隆基逃到了四川,美其名曰西狩。并在一個叫馬嵬驿的地方遇到了兵變,殺了楊國忠,逼死了楊玉環。
在大唐王朝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太子李亨在靈武主持工作,并提前登基,大唐王朝組成了新一屆的領導班子。雖然在靈武那個小地方很寒酸,但畢竟讓廣大的幹部群衆看到了組織,看到了希望。
李亨剛當家作主,才發現他接手的是怎樣的一個爛攤子。喜悅的心情沒保持幾天,安祿山就送來了大禮,派四路大軍前來問候他。
這下可把他給吓壞了,畢竟他從來也沒見過這陣勢。就在李亨這位大唐帝國掌舵人手足無措之時,咱們的主人公李泌同學又一次出場了。
李泌是受皇帝李亨的邀請來靈武的。但他不是來做官的,他是來拯救天下的,他要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将傾。果不其然,當他一番分析之後,李亨的心一下子安定了下來,恨不得來個親切的擁抱。
李泌說了些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原來他在來的路上早就做足了功課,對這四路大軍來了個透徹的分析。退敵方案都已經在肚子裡了,就等着皇帝來問。
他告訴皇帝,安祿山的這四路大軍,真正有實力的隻有兩路,隻要派當時的第一名将郭子儀去對付這兩路就行了。至于其它的兩路,一方面圍魏救趙,讓隴右的官軍假裝要進攻長安,使長安城的叛軍不敢北上。一方面讓另一位大佬李光弼在河東虛張聲勢,做出要切斷後路的樣子,讓安祿山的河東人馬不敢越過黃河。如此以來,四路大軍來攻的危急,不就解除了嗎?
唐肅宗李亨按照李泌的退敵方案,完美地打勝了他主持工作以來的第一仗。高興地不得了,在他看來,這一次勝利,不光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上的勝利,是用來證明自己能力、鞏固自己皇位、保護大唐江山的一場及時雨。興奮之下,他大加封賞,那些打了勝仗的将領們自然是不用說的。最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他對李泌的封賞。
他竟然要拜李泌為宰相,這一道指令,讓大家目瞪口呆。因為李泌是以平民的身份來靈武的,他長期以來緻力于大唐的旅遊事業,并且到處求仙問道。除了多年以前當過幾天東宮供奉外,沒有擔任過任何實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基層鍛煉不足,行政經曆不夠。讓他擔任一個小官都已經不錯了,竟然要直接拜相,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也難怪廣大幹部群衆不理解,這樣的提拔速度,想當于從普通公民直接任命為國務院總理。在中國曆史 上,隻有周文王做過。想當年,他在渭水河畔碰到了一位用離水三尺的絲線來釣魚的老頭,經過簡單的面試之後,就直挂将他帶回宮并将一國權柄交給了他。這位熱衷于行為藝術的老人,就是後來大周王朝的第一代總設計師姜子牙先生。
扯的有點遠了,還說李泌。看到大家對自己大膽任命的不理解,唐肅宗李亨用不屑一顧的眼神看着這些懷疑的大臣,就好像一名老師在笑看答題錯誤的學生一般。因為他知道李泌的份量有多重,他對自己的決定堅信不已,他相信這位當年的良師益友,就是日後他中興大唐的姜子牙。
事實也證明,對李泌的信任與重用,是李亨這輩子做的最為正确的決定,在他頭腦發熱的一生中,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令他沒有想到,也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李泌并不接受這項格外的恩寵,堅決推辭不當這個宰相。
李泌不是做出謙讓的樣子走走過場,他不當這個宰相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他告訴唐肅宗,地球人都知道咱倆關系好,如果你任我為相,天下人都會認為你是一個任人唯親的君主,這樣就沒有人來投奔你了。第二,如果任命自己為宰相,就會讓那些苦熬多年的老臣沒盼頭,從而不好好出力,不利于隊伍的團結。
唐肅宗被他感動了,也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收回了任命。但為了工作的需要,硬是任命他為元帥府長史。這是一個類似于軍隊總參謀長兼軍委辦公室主任的官職,李泌隻好接受。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李泌輔佐唐肅宗李亨逐步的對安史叛軍展開了反攻。有時遇到失敗時,李亨小心髒受不了,李泌就會安慰他,告訴他要善于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從戰術上重視敵人,那麼最後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他還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了分析,給李亨吃了顆定心丸,以進一步堅定革命信念。他對李亨說:“賊掠金帛子女,悉送範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你看安史叛軍中的那些中高層領導,每攻下一個城池,就大肆掠奪,然後把搶來的金銀财寶美女全都運到老巢河北範陽,從這點可以看出來,他們的志向根本就沒在争奪天下上。
李亨一聽,有道理啊!真正想争奪天下的人,他就不會一心想着發财了。而且還要運回老巢,那就說明他們根本就沒有打算守住新領地。
李泌對于如何收複失地,重振大唐,他是有一套方案的。總結起來,其實就是牽制敵軍,使叛軍主力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來回奔波,疲于奔命。唐軍這一方則以大軍徑取河北範陽,搗其老巢。叛軍的糧草辎重、金銀财寶、親屬家眷全在範陽,此地一旦被官軍收複,必定軍心大亂,到時候進退失據,必然會在中原四戰之地一步步失敗。用李泌同學的話說,就是“……以取範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将手!”
李泌的這個方案可以說是很有戰略遠見的,他的目的是徹底平定叛亂,讓大唐重現盛世疆土。
可是唐肅宗李亨不同意這個方案!
不同意?難道李亨不希望平定叛亂?
不!他想,他比誰都想!可是他此刻最惦記的卻是收複近在眼前的長安城!因此他主張先攻取長安、洛陽,也就是唐時的兩京,然後再考慮河北這個動亂之源。
可能有人會說,噢,原來是這樣,隻是先取哪一邊的分歧,問題不大,那就按皇帝的意思,先取長安洛陽,再圖河北,也不錯嘛!
不!曆史證明,先取範陽,還是先取長安,二者的區别太大了。因為此後的一百多年,河北的藩鎮割據硬是将大唐帝國托進了墳墓。再到後來,在五代時期兒皇帝石敬塘的努力下,這一地區成為了遼國的法定領土,整個宋朝也沒有收回來。一直到明代朱元璋将蒙古皇帝趕回草原,才将這一地區收回到漢人政權手中。掐指一算,幽燕之地,脫離已經有六百多年。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李泌同學的方案,先行收複河北,那麼曆史就有可能重寫。
可是唐肅宗太想長安了,他太想用長安城來證明自己是中興大唐的一代英主。在這樣一種強烈欲念的支配下,他第一次拒絕了李泌的意見,做出了先打回長安城的決定。他沒有意識到,這一決定将會影響後世六百多年的曆史。
于是,大唐軍隊按照皇帝的最新指示精神,用盡全力攻下了長安城。李亨同學則住進了已被焚燒殆盡,無往日繁華氣象的皇城中。然後又派軍隊在洛陽與敵軍展開了拉鋸戰。
事實證明,擁有河北這一動亂之源,叛亂就如同春風吹又生的野草一樣,滅了一茬又一茬,安祿山死了,安慶緒上,安慶緒死了,史思明上,史思明死了,史朝義上。……總之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與大唐死耗上了。
此後又發生了許多次戰役,我就不一一多說了,就說咱們的李泌同學,這一次出山,出謀劃策之外,他還盡力的解決了領導班子内部的穩定問題,确保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與可持續發展。
在做了許多的工作,保證局勢平穩後,李泌又一次隐退了。唐肅宗有點過意不去,就讓他享受三品俸祿,到衡山去隐居。
李泌不願意做官,他的理想是做事。做完了事,或者已無法做事時,他就會自己退出。
雖然天下遠遠未定。可是李泌卻不能不走,于是以求仙問道的名義走了。
原因并不隻是因為李肅沒有聽取他的收複方案,讓河北叛亂死灰複燃。因為即便如此,以李泌的才華,一定可以再想出辦法彌補這次失誤。
難道他真的是想成仙嗎?肯定不是,以他的睿智,怎會不知道世上本無神仙,這隻是他的說辭罷了。
他隐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肅宗李亨的變化,他開始任人唯親,猜忌心日盛,太監李輔國、魚朝恩開始恃寵而橫。這二人非常嫉妒李泌,就像當年楊國忠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李泌明白,太監隻是皇帝的道具,真正的危險在于皇帝已不像當年在靈武一樣需要自己。物極必反,日中則昃,自己再不走,就有可能會受人攻擊陷害。即使不會有生命危險,也會惹一身臊。對于完美主義者李泌同學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
一般的人在危險來臨時,才能察覺。聰明人在危險還離他一百多米時,就能感知到。而李泌,在危險還沒有從娘胎裡出來時,他已經飄然而去了。
李泌輕輕地走了,正如當年他輕輕的來,他優雅地揮手,不帶到一兩銀子。而這就是他的第二次複出與隐退。
李泌預見的沒錯,太監這個群體在蟄伏了百年之後,開始走上曆史舞台。而且非常的有追求,相比于漢未的太監前輩,唐朝的太監開始更上一層樓,他們要出将入相,要廢立皇帝,要名垂青史。
有理想是好事,關鍵是能力要夠,其實他們也是可憐人。找點事做,并不過分,可也要看是什麼事。
比如魚朝恩,他自告奮勇地擔任了九路節度使的統帥,率領六十萬唐軍,去攻打邺郡的安慶緒。這九路節度使中,包括名将郭子儀與李光弼。
如此豪華的陣容,又有名将壓陣,按理說應該會馬到成功吧!
可事實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将帥無能,累死三軍。魚朝恩充分地發揮了他的獨家特長,那就是饴誤戰機,嫉賢妒能,外加貪生怕死。成功地讓六十萬唐軍大敗而歸。
這些以後發生的事,隻能說明李泌的明智,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可能有人會說, 李泌應該就像曆史上的龍逢、比幹一樣,甯肯被殺,也要去勸谏皇帝。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從古至今,未有君王昏庸,而謀臣能立功者。況且白白犧牲,是愚忠,不如先保全自己,以圖後舉。
而李泌正是這樣做的,他是能進能退之人,志在定天下,心戀林泉中。天下需要我時,我當竭盡忠誠,天下不再需要我時,我絕不留戀富貴。
當唐肅宗李亨在太監政變的驚吓中死去後,廣平王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代宗的皇位是李泌幫助保全的,他一上台就召回李泌,而且逼迫李泌娶妻食肉。
這種帶着強制色彩的關心,讓獨身并素食主義者李泌既感動,又無奈,隻好接受。
皇帝關心是好事,可是有人眼紅了,又要陷害他了。這是人性,是曆史的慣例,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再過一萬年,還是如此。
要陷害他的人便是元載和常衮,他們以重用的名義将李泌打發出朝廷,出任地方官。
遠離了中央權樞之地,對于一位有大才的人來說,是沉重的打擊。一般情況來說,都要寫幾首長詩,來抒發懷才不遇的郁悶心情。
可李泌沒有,他依然是那般風清雲淡,以修煉之心來面對,緻力于地方治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努力推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這是李泌政治生涯的低谷,但他不以為意,該幹嘛幹嘛,反正他的最大理想從來都不是當官。他是張良一般的人物,進則為帝王師,退則從赤松子遊,絕不會為了榮華富貴而喪失本性。
心态好,身體才能好,壽命才會長。比如拿李泌來說,他與李亨是同齡人,可李亨早就挂了,現在他兒子代宗也走了,代宗的兒子即位了,是為德宗。
德宗其實不德,他任人唯愛,不錯,我沒寫錯,就是愛。有一人名叫盧杞,史書上記載他:“杞貌醜,色如藍,陰謀奸狠,多口辯,帝悅之!”
我一直沒理解色如藍是一種什麼狀态,好像沒聽說那個民族有這種膚色。總之一句話,這人長的不好看。
就是這樣一個人,深得德宗寵信,既使普天下人都說盧杞是奸詐小人,德宗也認為他很好,說他不好的人都是在誣陷。
太感動了,這是什麼,這才是真愛。
在這種真愛的支持下,盧杞充分揮他的特長。陰險狡詐,陷害忠良,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在他的持續努力下,理财能手楊炎被賜死;他又借反臣李希烈之手殺死了忠肝義膽的一代名臣顔真卿;并且成功地将大将李懷光逼反。
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還不算什麼,盧杞最大的功績,是在于他克扣軍饷,造成軍隊嘩變,然後殺入長安,德宗隻好像他的曾祖一樣,逃入奉天(今陝西乾縣)。
好了,說盧杞說的有點太多了,總之一句話,大唐王朝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了。危難時刻,德宗想起了四朝老臣李泌。當年就是他,幫助自己的祖父從靈武打回長安的。
李泌毫不猶豫地來了,他又一次發揮自己卓越地政治才華,幫助德宗平定叛亂。而他與德宗的一番對話,則徹底扼殺了盧杞的政治生命,讓他再也沒有重返朝廷害人的機會,為天下除了一大禍害。
回到長安後,李泌擔任宰相,在他最後的幾年歲月裡,完成了以下幾件事。
一是保全了太子,穩定了朝堂。二是保全了功臣,他當着宿将李晟與馬燧的面,讓猜忌心很重的德宗皇帝打消了懷疑,也讓兩位名将放下了擔心,君臣相安無事,從而消除了政治隐患。
還有一件,堪稱大手筆,放在二十一世紀,也讓人心折不已。那就是聯合回纥、南诏、天竺、大食諸國,以共圖土蕃的宏大戰略謀劃。
雖然由于種種原因,這項計劃未能完全施行,但這種頗具國際化視野的謀略,在中國古代卻是不多見的。
李泌的一生多姿多彩,他的功績不在郭子儀之下,但因為他喜好談鬼神,在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社會裡,不被認同,所以名氣反而不大。
後人用詩感歎李泌一生,“勳參郭令才原大,迹似留候術更淳。”不錯,中山先生有言:“要幹大事,不要做大官。”這話說的太好了,是有志之士安身立命的不二箴言。可千載之下,能做到這一點的,數人而已。在建功立業與退隐山林之間做到收放自如的真隐士,恐怕隻有張良與李泌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