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字美得不可方物

漢字美得不可方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9 11:02:15

午——《漢字的字元·基數與序數》

漢字美得不可方物(發現漢字之美午)1

午 [wǔ]

象形字,郭沫若根據甲骨文的字形說疑是禦馬索,但字形後來變得像臼杵。從西周金文開始,字形趨于像“矢”。

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午部》午:啎(逆)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

段玉裁注:五月侌(陰)氣啎屰昜(忤逆陽),冒地而出也。......《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天文訓》曰:午......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製字以象其形。......矢之首與午相似,皆象貫之而出也。

“午”的本義是要表達陰陽交午轉換的時刻。秦漢時的古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午”字變成後來這個樣子的吧?

“午”,在地支序數中排在第七位,方位配在南方,在五行中屬火,生肖屬馬。夏曆仲夏的五月,“午時”是正午的十一點到下午一點。

文 獻 選 讀

《儀禮·大射》:

度尺而午。

司射在作射禮的準備工作時,先要在兩個楹柱之間用丹砂或用墨畫二個射位符号。縱畫和橫畫都以一尺為度,相互交午成十字,二個縱畫之間相距一張弓的距離。

小 知 識

端 午 節

其實就是“夏節”。

仲夏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夏至這天,中午時分的日影最短,而且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是一年中陽氣極盛的一端,所以稱為“端陽”。但同時,陽氣盛極而衰,陰氣死而複生,從下往上與陽氣忤逆而行。“仲夏端午”之名,始自唐·杜佑的《通典》。

北方人把五月視為“毒五月”,五月五日更是惡月惡日,所以在端午節不說快樂,隻說“安康”。因為天氣燥熱,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因此要在門上挂艾草與菖蒲、飲雄黃酒、朱砂酒,要以佩蘭、藿香湯沐浴,要佩香囊。

而南方的越族人則習慣了炎熱的天氣,南方各地都會在端午節這一天舉行“龍舟競渡”。這種習俗不僅是對龍的崇拜,而且起初就是一種祭祖的活動。因為他們的祖先“大禹”就是一條蟲。

端午食粽的風俗,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時的記載。但是“粽子”這種食物,應該在東漢·許慎編寫《說文解字》之前就已經有了。“粽”,是糉的俗字。《說文解字·米部》糉(又寫作“糭”)。最初是以蘆葦葉或茭白葉裹黍米,後改以箬竹葉裹成有棱有角的粽子。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蕤賓。其數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竈,祭先肺。小暑至,螳蜋生。鵙始鳴,反舌無聲。

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粗(觕)。

農乃登黍......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緻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

《呂氏春秋》:君子齋戒,處必揜身,欲靜無躁,止聲色,無或進,薄滋味,無緻和,退嗜慾,定心氣,百官靜,事無刑,以定晏陰之所成。

《淮南子·時則訓》:君子齋戒,慎身無躁,節聲色,薄滋味,百官靜,事無徑,以定晏陰之所成。

成 語 典 故

午 時 三 刻

中午12:00~12:30,這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這時候處斬的罪犯,死後連鬼都做不成,所以不用擔心其鬼魂回來糾纏。對于一般的罪犯,午時一到就可以問斬了。

以“午”作偏旁的字

以“午”作意符的形聲字:

啎[wǔ],本寫作“啎屰”,

今寫作“忤逆”。

以“午”作聲符的形聲字:

許,允若。

忤,抵觸。

杵[chǔ],舂米的棒槌。

汻[hǔ],浒的異體字,水邊。

漢字美得不可方物(發現漢字之美午)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