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小視頻,視頻中小女孩正全神貫注地拔着姥姥種的銅錢草,拔出來後又一截截掰斷,還理直氣壯地告訴媽媽自己在"掰豆角"。媽媽深深歎了一口氣:"姥姥回來發現後可咋辦啊?"可不,好好一株花草擺在那,她也不管姥姥會咋想,就是忍不住要去捯饬。
看着這個小女孩,布谷媽忍不住想起自家娃,簡直就是同款寶寶。日常帶娃中,孩子感興趣的可不止那一盆花草。特别是會走路後,跟個小蜜蜂似的,停不下來。
你要是在洗菜,他也會趕緊過來撸起袖子"加油幹"。你要是在掃地,他也絕不閑着,搶着掃把就要"幫忙"。哪怕好好一盆水在那,他也得給你從這個盆倒入那個盆。
總之,小孩子似乎總是閑不住,告訴他不能碰的要碰,不能摸的要摸。他們怎麼就這麼"多動"呢?
《童年的秘密》一書提出:兒童天生就具有運動的本能。
我們都知道,生命隻有運動起來,才能生生不息。這不僅是因為運動可以鍛煉身體,保持健康。更是因為,身體活動能鍛煉人心智的發展。特别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通過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成長,才能慢慢走向成熟。
寶寶從手能抓握開始,他就不停地活動來感知這個世界。同時,又把感官器官收集到的感知,在腦海裡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這些印象又叫"精神圖像",圖像越多,越能促進意識的發展。
而人内心的意識活動分為兩種:獲得觀念和外在表達。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看到、聽到、學習到的東西,都能讓他對事物形成一種概念,但這些概念在他腦海裡是模糊的、抽象的。隻有當他真正去觸碰、作用于這些真實事物時,他才能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認知。
并且,當孩子調動全身肌肉及感官時,其實是身體在執行大腦發出的命令。隻有當身體經過重複地運動,才能與意識進行高度配合。這是鍛煉精确性的一種,小時候感知得越多,他對事物的精确度就越高。
可見,孩子要生長發育,就有一種本能促使他不停地去活動,使自己對周圍環境産生一定的影響。
《有吸收力的心靈》一書指出:"孩子的運動發展,是沿着兩條路線進行:手的運動和腳的運動。"
寶寶在最開始注意到的,是他的手,而不是腳。在半歲時,他會把手放到口裡不停地吸吮和咬,這是通過口的敏感期來認識自己的手。之後,他會對身邊的小玩具很感興趣,并調動手部肌肉去抓、握、扔,通過這些動作來發展手的能力。
再長大一點,他就不停地開、關抽屜,把櫃子裡的衣服拽出來扔地上,把籃子裡的菜拿出來又放回去。經過這樣的重複運動,他對自己手的控制能力也越來越強。
而腳的運動,則是先學會翻身,然後試着坐起,再經曆爬行,最後到能站立和走路。
寶寶1歲半前,他手和腳的運動基本是分開進行的。在一歲半能獨立行走之後,兩方面的聯系便真正開始。當他想用手研究某件物體時,腳會把他帶到目的地。
有時候我們看孩子這裡動一下那裡碰一下,他們的活動似乎漫無目的。但其實,他是通過觀察我們的行為,默默吸收,然後再模仿我們的做事方式,進行一系列創造性的活動。
這些活動,既能把他内心所想通過實物表達出來,又能發揮才能促進智力的發展,還能表達自我塑造個性。可以說,如果孩子在環境中能一直有事可做,那麼他的心智會發展得更好、更健康。
面對一個"活潑好動"的寶寶,很多家長會感到頭疼。畢竟,你得時刻盯着,不然他就到處"破壞"。那麼,有什麼辦法既可以解放娃的小手,又能讓他幹"正事"呢?
布谷媽提供一些小技巧,供大家參考:
1、 讓娃掌握基本技能
一歲以内的寶寶,會通過抓、握來感知手的力量。一歲以後喜歡撕紙、摳洞洞感受空間的存在,之後通過攀爬來鍛煉手部肌肉。這些動作都是他在不斷掌握手的技能。
如果寶寶平時玩的東西不貴重,那麼放手讓他玩就好了。提供給他的物品可以多樣化,這樣他就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感知手的力量。
2、 允許他照顧自己
布布到了2歲以後,"不要"就成了她的口頭禅。特别是不允許我給她穿衣服、鞋襪,每次即使我趕時間給她穿好,她也會倔強地脫掉。但如果讓她自己動手,她反而很樂意,即使褲子穿歪了,扣子扣錯了她也很開心。
當孩子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拉拉鍊、系扣子等,那我們就做一個"懶"家長,讓他們自己動手做這些事。他在學會照顧自己的過程中,滿足手發展的需要。不過,買的衣服鞋襪盡量簡單易穿,這樣孩子做起來不費勁。
3、多做家務活
如果你有一位"熱心腸"的孩子,不管你做什麼家務活,他都要過來幫忙,那就讓他做好了。他做事效率可能沒你高,也不那麼完美,剛開始還隻會搗亂。但隻要給他機會,多試幾次,他的手法會越來越熟練,也越來越精準。最初我們可以在一旁示範,動作慢一點,讓他能看清楚,試過幾次後,他就能獨立完成了。
4、照顧動植物
家裡如果養了花草和寵物,不妨也讓孩子參與到照顧他們的工作中來。教孩子澆花、施肥,給寵物洗澡等,既鍛煉了手,還培養了愛心和責任心。
5、做手工
做手工可以說是特别鍛煉孩子手能力的一項活動了。手工活可以是編織、泥塑、畫畫以及做各類小物件等。
6、參加體育活動
空閑時間,帶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既能調動身體各部位肌肉,還能鍛煉手眼協調以及平衡能力等。
布谷媽媽說:
"多動"的孩子,并不是他天性調皮愛"破壞",其實他是需要通過不斷地活動,來促進認知和智力的發展。所以,如果不想讓孩子"無所事事",那就多找一些事給他做,讓他在活動中發展個性,找到自我。
之後布谷媽還會分享一些關于如何培養孩子智力、專注力和自控力的文章。
喜歡就關注哦~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删】
相關閱讀推薦:
1、孩子3歲前有記憶嗎?心理學家給的答案,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2、大腦發育好的娃,嬰兒時期常出現圖像反應,反應越多智商越高
3、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藏在童年裡,5個鍛煉方法,媽媽做對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