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初一女生的奇異事件

初一女生的奇異事件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1 14:08:27

初一女生的奇異事件?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迹這是該地區有關恐龍的首次報道,擴大了白垩紀恐龍在中國的分布版圖,具有重要科研價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初一女生的奇異事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初一女生的奇異事件(來自廣州中學生)1

初一女生的奇異事件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在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迹。這是該地區有關恐龍的首次報道,擴大了白垩紀恐龍在中國的分布版圖,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批恐龍足迹最初的發現者,是一位來自廣州的初中生——倪子傑。2021年7月,剛剛初三畢業的倪子傑來到懷集縣,在一處建築工地邊發現了這些恐龍腳印。

為何一位初中生能發現恐龍足迹,這僅是偶然嗎?1月22日,記者在廣州市駿景中學見到了這位熱愛古生物的少年。倪子傑高高的,笑起來很腼腆。他說,自己已看了大幾千篇專業論文,最常去的地方是建築工地和大山,足迹遍布廣東。

7個腳印讓白垩紀恐龍

在中國分布版圖進一步擴張

2021年7月,倪子傑去桂林參加全國化石愛好者大會。路上,他了解到懷集縣有白垩紀的地層,聽說曾有地質隊在此處挖出過疑似恐龍的動物骨骸,便和媽媽一起前往尋找。

到了懷集縣,倪子傑定了幾個點前往勘察,卻無所獲。準備離開時,在鄰近高鐵站的一處建築工地上,他看到一片裸露的岩層剖面,岩性比較細膩,上面有不少波痕,“可能在白垩紀時曾是湖灘”,還有像雞爪印一樣的,邊緣清晰,能連成串。“當時想着會不會是恐龍足迹,就拍照在微博上發給了邢立達教授。”

倪子傑發現的恐龍足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據媒體報道,當月21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課題組、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等專家學者,以及倪子傑及其父親來到了懷集,對已暴露的恐龍足迹及其岩層層面進行詳細研究。據介紹,該區域地層屬于白垩系閘崗群馬屋組,時代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當時,恐龍足迹暴露于砂岩表面,其上發育有明顯的不對稱波痕。研究人員共發現7個獸腳類恐龍腳印,包括一道行迹和兩個孤立足迹。其中,由5個腳印組成的一道完整獸腳類恐龍行迹的保存狀态最好,尺寸中等,被歸入副強壯足迹屬。另外兩個孤立的足迹分别被歸為了實雷龍足迹類和跷腳龍足迹類。

2021年7月,專家學者來到懷集研究恐龍足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今年1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恐龍足迹研究團隊宣布懷集縣這一恐龍足迹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論文發表于國際古生物學學術期刊《曆史生物學》。

學者們将這一批足迹暫時歸入了“副強壯足迹—實雷龍—跷腳龍足迹”組合,這樣的獸腳類足迹組合曾出現于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垩紀岩層。但與後兩地出現的組合相比,懷集足迹點的緯度相對較低。因此,懷集足迹點所産出的類似的足迹化石組合可以表明,在白垩紀時期,中國的“副強壯足迹-實雷龍-跷腳龍足迹”組合可能分布更廣。

此前,廣東的南雄、河源盆地,廣西的那派盆地以及湖南的株洲盆地都曾發現過恐龍化石,但在廣東西北部、廣西東部和湖南南部的交界地區卻鮮有關于恐龍化石的報道,懷集盆地也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記載。這次懷集足迹點的化石記錄作為該地區的唯一證據,有助于重建粵桂湘三地交界地區的白垩紀中期恐龍群。

少年足迹遍布廣東

發現化石并非偶然

“廣州初中生發現恐龍足迹”的話題曾登上熱搜。許多網友說:“我看到恐龍足迹的話,隻會認為是石頭上有坑。”倪子傑今年16歲,這是他首次發現恐龍足迹,但這并不是他首次發現古生物化石。在父親倪朝陽看來,兒子這次小小的高光時刻,并非偶然,更多源于積累。

倪子傑對古生物的熱愛始于小學六年級。“當時看到一本講化石的書,覺得化石很漂亮,然後就慢慢深入了解。”倪子傑對古植物、昆蟲、魚等古生物都十分感興趣。初中時,他在河源一處博物館中看到許多恐龍蛋,又受到觸動,迷上了恐龍。

采訪當天,倪子傑和父親

他自學了許多關于古生物和化石的知識。“平常我喜歡看專業論文,看地質圖找相應的剖面,在衛星圖上面定點。”三年多時間,他已經看了大幾千篇論文,其中不乏英文論文。

周末及假期,隻要有空,倪子傑就會和爸爸一起在省内到處跑,并非遊山玩水,而是尋礦探石。他們的足迹遍布廣東,也到過老家湖南。佛山三水盆地的化石資源豐富,他們更是去了一兩百次。“所以這麼高頻率地跑,發現恐龍足迹也不算偶然,更多源于積累。”其父親倪朝陽說。

倪子傑最愛鑽入山裡去,找尋化石的蹤迹。(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建築工地和大山是倪子傑最愛的兩個地方。因化石形成于沉積岩層中,在建築工地施工挖開的岩層中,山體斷面處,都更容易找到化石。

家裡擺滿了兒子挖來的化石、礦,倪朝陽形容“亂七八糟一大堆”。平常,兒子鑽入山裡,倪朝陽會在車裡乘涼、吹空調,“山上蚊子又多又悶熱,我是受不了的。”而對倪子傑來說,這份行動力源于熱愛,“到山裡找石頭并不累,很幸福。”

倪子傑發現的化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跟石頭較上勁的少年

朋友都是“忘年交”

倪朝陽十分支持兒子的愛好,保護着他熱愛采石挖礦的這股“犟勁”。“小時候帶他去爬山,回來之後他兩個口袋裡都會裝滿石頭,口袋是髒的,指甲縫裡都是土,但我們不會罵他。”知道湖南常德桃源縣有座山上盛産瑪瑙,倪朝陽還專門自駕200多公裡,帶兒子去撿石頭。

在探索古生物學這一愛好的過程中,倪子傑提出的問題常常超出學校地理老師的能力範疇,因此他還會主動找專家學者求知解惑——在網上看到專家教授的聯系方式,自己就找過去拜訪。

“鑽入石頭堆裡”的少年,常常與同齡人聊不到一塊。說到這,倪子傑腼腆地笑了,“他們都覺得我傻傻的。”倪朝陽打趣道,兒子的朋友都是有一定年紀的學者,其中不乏“忘年交”。“看到這麼認真的孩子,他們都會被他的求學熱情打動。”

倪子傑初中就讀于廣州市駿景中學。在學校2019年12月舉辦的科技節中,他擺了一個攤位,展示的全是自己在廣州周邊及外地發現的礦和化石,引人注目。“與衆不同的是這個帥哥‘不務正業’,跟石頭耗上了,我看好你!”當時學校德育處主任秦東翔發了一條朋友圈,在他的教學經曆中,這樣的孩子難得一見。

在學校的科技節上,倪子傑擺攤展示自己發現的礦、化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未來,倪子傑想報考與古生物學相關的專業。目前在肇慶讀高中的他,學業忙了起來,“挖石頭”的時間也少了。倪朝陽有些擔憂,兒子偏科,成績一般。

“他喜歡文科,而大部分學校的古生物專業需要選擇理科,但是路還很長,我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秦東翔表示,希望未來人才評價能進一步多元化,尊重特色人才個性化發展,“讓這些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孩子,不受分數約束,都有機會一展所長。”

跟石頭較上勁的少年,其好奇心與行動力十分珍貴。采訪結束後,倪子傑和父親一起回湖南老家。路上,在英德的一處山裡,倪子傑又拿上地質錘,下車去敲起了岩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曉星 見習記者:林欣潼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曉星 見習記者:林欣潼(除署名外)

來源: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