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興化方言最新

興化方言最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00:17:38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2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3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4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5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6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7

趷(gè)

我們的童年生活裡有一種單腿跳躍的遊戲:先在泥地上畫一塊四五尺寬、一丈多長的框框,再在框框内畫幾條橫向的線分成四五個“房間”。然後,我們便輪流在框框的一端外放一塊瓦片,縮起一條腿,用另一隻腳踢着瓦片前進,如果腳或瓦片碰線就算犯規,便讓下一位來踢。如果有人順利地踢過框框的另一端,他就可以從框框裡的第一條線往前推進,以此類推,誰先踢完框框内的最後一條線,誰就率先占有了所有“房間”。這個遊戲比的是身體的耐力、腳上的靈活性,我恐怕未曾有過占房的記錄,我隻記得有些小女孩邊跳邊唱,她們的腳尖若有魔法,或推,或撥,或挑,總會讓瓦片穩穩落在“房間”内,一次頭就能越過全部的“房間”。這種單腿跳躍的遊戲有一個形象的名字:ge(入聲)房子。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8

興化方言裡,單腿跳躍謂之“ge(入聲)”。這個字怎麼寫?前些年我在研究興化方言時,就一直想尋找答案,最終未能如願,但我總認為這個字肯定是有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的古人造字時是不怕麻煩的。比如說,我們吃的水菱,古人就分開來取名的,兩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再比如說,我們現在說的胡子,古人分得也清楚,兩頰上的長須謂之髯,口上之須謂之髭,下巴上的胡子謂之須。關于兩條腿的動作,古人已經造出了諸如跑、蹦、跳、走、踩等字,難道會忘了常見又常見的單腿跳躍?

最近,無意間看到一本《廣州話詞典》,見到一個字“趷”,其解釋是“跛”,讀音也是“ge”。廣州有一種單腿跳躍的兒童遊戲,就叫“趷跛跛”。這個“趷”字,顯然就是指興化話裡的單腿跳躍。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9

但是,從《爾雅》到《康熙字典》,我國古代的種種字書、辭典,均沒有收錄這個字。我感到遺憾,但并不覺得奇怪,因為古人的搜索條件有限,他們根本不可能網羅所有曾經出現過的漢字。高興的是,我在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查到了這個字。《中華字海》不僅收錄了古今漢語字書、辭典中的全部漢字,還收錄了佛經難字、敦煌俗字、各地的方言用字,也收錄了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通行的漢字,是迄今為止收錄漢子最多的大型字書。此書共收錄漢字85568個,比《康熙字典》多出38533個。《中華字海》給“趷”的注音是“ke(平聲)”,倒是很接近“ge”的。興化人對一件事有疑問時會問一句:“可是的?”那個“ke”不就說成“ge”?後來我又得知,興化有些地方稱單腿跳躍就是“ke(平聲)”。

《中華字海》把“趷”字解釋為聲音之貌,即謂之為拟聲詞:趷蹬蹬,器物撞擊聲。例句出自《西遊記》第二十回:“猛然一陣狼蟲過,吓得人心趷蹬蹬驚。”我的感覺是,《中華字海》恐怕有失全面。拟聲詞大多數是口旁,古人大概也犯不着造一個足旁的字表示聲音。“趷”無疑是個形聲字,它的原始意思應該與“足”有關。你看,右邊的那個“乞”字像不像縮起的一條腿?好在,網上對“趷”字的解釋已增加了“單腿跳”這個義項,不信,你可以去查查。

興化方言:攉(huō)嘴巴子攉(huō)

興化話中,表示打人動作的詞不少,諸如揎(音xuān)、㧓(《集韻》注:姑華切,擊也。興化人讀kuá)、攉。本文重點說說“攉”字。

攉,音huō,《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對它作解的:“把堆積的東西倒出來,特指把采出的煤、礦石等鏟起來倒到另一個地方或容器中。”按照這個解釋,“攉”字仿佛是專為攉土、攉煤等勞作而造。其實,“攉”字的本義并非如此。《字彙》中就有這個字:“攉,手反覆也。搖手曰揮,反手曰攉。”按《字彙》中的解釋,這個字不就是興化人所說的“攉嘴巴”、“攉屁股”的“攉”嗎?揚起手來,張開手掌,然後向人的身體使勁拍去,這就是攉的動作。《現代漢語詞典》之所以沒有列出這個義項,很有可能是因為許多地方已經沒有這種用法了。興化人就是不簡單嘛,至今還使用着“攉”的本義。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0

網絡圖片:嘉貴妃對如懿不尊重,容嬷嬷也是第一時間沖上去攉嘴巴子

簡言之,“攉”是一種打人的動作,但是,它在情感表達上、力度上、方法上與其它的“打”還是有區别的。

其一,揚言要攉人的人肯定是非常氣憤的。他不願意用“打”字,就是要表現出自己的氣勢來。他是這樣想的:你不斷造我的謠言、壞我的名聲、占我的利益,我就必須給你吃些苦頭。我當着衆人的面,揚起大手,然後對着你的臉頰猛地抽過去,随着“啪”的一聲,你就會捂着臉連連求饒。這該是多麼解恨!其實,揚言要攉人的人更多的時候也就是說說而已,因為他知道攉人是違法的,弄不好還要被人攉一頓。更多的時候,揚言攉人僅僅是為了宣洩情緒、威吓對方、警告旁人。

其二,真正動手攉人的人往往處處于強勢地位。父母生氣的時候,把犯錯的孩子狠狠揍了一頓,這是攉;高個子的同學仗着力氣大,打了小個子同學兩巴掌,這是攉;丈夫喝高了酒,竟動手打了妻子,這是攉。當然,孩子也可能和父母對打,小個子同學也可能反抗,妻子也可能還手,但這些都不能叫攉。興化人有一種說不出口的想法是,隻有那些勝券在握的人才配使用“攉”字。

其三,攉是不借助于其它工具的。狹義地理解,攉就是以手掌打人,不包括用肘搗、用指甲撓、用腳踢,更不包括用棍棒、刀槍、磚頭、石塊攻擊。所以說,攉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傷害人甚至是消滅人,而僅僅是為了教訓人,頂多是為了恐吓人。這樣一說,“攉”是沒有“打”的内涵豐富的,更沒有江湖上所說的“做”來得恐怖。

寫到這裡,我不能不提醒一些人,無論多麼有氣、多麼有理、多麼有力,攉人都是一種粗魯、孟浪、野蠻的行為。我有個親戚長着一副奇特的手掌,那手掌又大又厚又平,可能比鐵闆還厲害,被人稱為“銅版掌”。他最為得意的就是:“我一巴掌攉下去就是五條黃瓜。”結婚後,他竟經常把老婆攉得臉上結黃瓜。老婆經不住他的“銅版掌”,不久就離家出走了。後來,長着“銅版掌”的這位親戚就一直打着光棍。

興化方言:cáo人、作㽹、䬬住了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1

音cáo,電腦做字

在興化方言中,有幾個表示人在吃喝之前、之中、之後感受的詞,從一般的字典上是查不到的,我向大家介紹一下。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2

cáo,收有許多俗字的《字彙補》引用《博雅》的解釋:病也。在興化話中,這個字是表示人的胃部的難受狀态:或疼痛,或泛酸,或咕噜作響。興化人常用的一個詞是“cáo人”。何謂“cáo人”?一是由于長時間沒吃東西,胃部因饑餓而疼痛;二是由于紅蘿蔔、白蘿蔔、紫蘿蔔吃多了,胃部被麻得疼痛;三是由于好久不進葷腥,胃部因油膩不足而泛酸;四是由于吃了過多的生食或不易消化的食品,肚子裡攪得咕噜作響。《西遊記》第二十七回有:“(那猴子)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墜……”這裡的“嘈人”指第四種情況是說得通的,形容前三種情況就有些勉強。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3

有的人的胃子天然地排斥某些食物,假如他硬是吃了這些食物,他的胃子就有反應,會使他産生惡心欲吐的感覺。興化人稱這種感覺叫“作㽹”,又叫“調㽹”。㽹,音fàn。《廣韻》注:芳萬切,吐㽹。比如說,有的人一吃豆瓣醬就作㽹,有的人一吃蘿蔔幹就作㽹,有的人一吃味精就作㽹。我估計,這種情況并非病态,僅僅是因為各人的身體特質不同而已。所以說,我們是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胃口的。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4

有的人不宜吃過肥過膩的食品,吃的時候難以下咽,甚至會作嘔欲吐,興化話中有一個專門形容這種感覺的詞是“䑆”。《集韻》注:以兩切,䑆䑆欲吐。這個字在興化話中讀yàng,義為因食品過于肥膩難以下咽。有許多人吃肥肉時就有這種感覺,他會說:“肥肉太䑆人了,我不敢吃。”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5

假如一個人吃得太飽,飽到食品幾乎要堵到喉嚨,飽到無法咽下口中的飯菜,這種感覺就叫“䬬”。䬬,音yàng,《廣韻》注:於亮切,飽也。如果說,“䑆”是因為不适應、不喜歡,那麼,“䬬”就是因為太飽而不想吃、吃不下。記得在糧食緊缺的年月裡,農民們常常“拼飯”,拼吃粽子,拼吃糍粑,拼吃點刀,拼吃月餅,最先認輸的人往往說:“䬬住了,實在吃不下。”這樣的比拼在那時也許是遊戲,也許是窮作樂,現在看來,其中是包含着許多辛酸和苦難的。

【作者簡介:毛家旺,1958年出生,江蘇興化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會員,民俗及方言學者。在全國文學期刊及媒體發表各類作品百餘萬字,有專著《泰州方言例解》《庶民的禮俗》和中篇曆史小說《鹽場的反叛——張士誠傳》】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6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7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8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19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20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21

興化方言最新(泰州興化方言趷)2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