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01
什麼樣的學前教育才是有質量的
用什麼樣的質量标準去衡量幼兒園,牽涉到幼兒園今後發展的方向。衡量幼兒教育的質量,主要有結構維度、過程維度、結果維度三個方面。
沒有質量的教育就是浪費國家财政和民衆金錢,浪費兒童的美好童年。提升學前教育質量,是當前和今後學前教育必須努力的方向,對質量的追求是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付出努力的工作,而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是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但是,學前教育質量該如何衡量,什麼樣的學前教育才能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用什麼樣的質量标準去衡量幼兒園,牽涉到幼兒園今後發展的方向。一般來講,衡量幼兒教育的質量,主要有結構維度、過程維度、結果維度三個方面。結構維度包括房舍結構、場院結構、設施和材料結構、教師結構、課程與活動結構、管理結構等,這些都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過程維度,主要包括如何教和如何學、在哪裡教和在哪裡學、誰來教誰來學、用什麼教和用什麼學、為什麼教為什麼學等。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結果維度,就是學前教育要能夠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既要避免僅僅以知識作為衡量标準,也要避免以特長發展作為衡量标準。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尤其要關注兒童的身體素質、社會性素質以及自由想象和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幼兒園的材料是幼兒發展的關鍵,但材料不一定非得花錢去買,玉米棒、布、棉花、鐵絲等都可以成為幼兒園重要的資源。幼兒園可以有些玩具,但是完全靠購買獲得資源的幼兒園,往往資源不夠多樣化,不夠開放。能否讓特定年齡階段的兒童獲得經驗是衡量材料價值的标準。有時越是買來的、越是結構化的材料,反而很難讓孩子獲得有益的新經驗。良好的材料能引發幼兒不斷的探索、交往和表現。材料多樣化,幼兒的探索就會多樣化。因此,開放的、可操作的材料的比重必需加強,要避免材料的過度符号化、結構化、成人化。
沒有合格的師資隊伍,再好的硬件也隻是禁锢兒童的空間。硬件條件越好,越要求教師具有與之相适應的專業水準。教師的合格不是終身概念,需要教師不斷努力學習,增進專業素養,努力使自己成為教育過程中觀念和行為合格的教師。衡量教師隊伍的質量,既要考慮合格教師的比例以及教師的年齡結構、性别比例、專業背景等,更要關心教師素質的深層結構。教師素質的深層結構主要有教師的态度,包括對兒童、對事業、對集體的态度等;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兒童發展、保育與教育、科學與人文等方面;教師的能力結構,包括專業能力、表現能力、交往能力等。
02
怎樣創設更适合幼兒成長的課程
幼兒園課程結構有别于中小學課程結構。結構合理的課程不是定向化的,也不是特色化的,更不是小學化的,而是生活化、遊戲化的,要符合幼兒的需要,适合幼兒的天性。
幼兒園課程質量對提高學前教育質量非常重要。結構合理的課程不是定向化的,也不是特色化的,更不是小學化的。有的幼兒園太在意追求特色,甚至是先确定一個特色然後去追求,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幼兒園的特色不是标榜的,是在行動的過程中自然呈現的。優質的幼兒園課程把生活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課程生活化、遊戲化,能夠引導幼兒在行動中學習。
幼兒園的課程,要符合幼兒的需要,适合幼兒的天性。課程就是做事,就是做幼兒力所能及的、能感受挑戰的、能感受到趣味的、有思維參與的事。課程是行動的過程,是不斷獲得經驗的過程,也是環境材料不斷被利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師說什麼和做什麼,而是幼兒說什麼和做什麼。良好的幼兒園課程會不斷地促發幼兒的興趣,催生新的活動,能讓幼兒專注地投入到當前和不斷生發的行動中去。
幼兒園課程是一個以思考為紐帶的和諧的行動結構,而不是知識結構,隻有與行動結合才可能是經驗的,隻有真正轉化為行動的知識結構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幼兒園課程結構。幼兒園課程結構有别于中小學課程結構,它是以幼兒發展為導向,以經驗獲得為過程和目的的動态結構。
幼兒園的環境本身也是課程,設計環境、創設環境,就是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不是裝飾,而是課程,是兒童活動的場景。環境是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的豐富性、适宜性和針對性是産生教育作用的關鍵所在。環境創設應注重兒童參與、兒童感受和兒童實用。
環境可以給幼兒獲得經驗、體驗成功的機會。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其中成人的因素要少一些,兒童的因素要多一些。兒童是環境更新的參與者,環境準備過程就是重要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樹立兒童成長的環境需要兒童參與的觀念,為兒童的環境創設做好物質準備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心中有兒童的成人和社會才能真正為兒童着想,才能為他們創造一個真正有趣的、可獲得新經驗的環境,讓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生活。對幼兒園的環境設計怎麼用心都不為過,為了孩子,對環境要用心,再用心!
03
怎樣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能力
提高教師的素質一定要做紮實細緻的工作,不能搞群衆運動。教師素質提升不是簡單練習的結果,而是不斷思考的結果,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結果。幼兒教師需要一定的藝術素養,但藝術能力不能代替專業能力。
不管是加強幼兒園的課程建設,還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都離不開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素質很重要,但不能搞群衆運動。提高教師的素質,一定要做紮實細緻的工作。當前,有些地方存在這樣一些誤區:大批人才造就工程,大筆經費投入,大量無用勞動;服務于領導想聽什麼,服務于書面材料,服務于數量統計;一些人練就了嘴皮子,擺足了花架子,但教育質量老樣子;總結詩意化,策略雷同化,思想虛無化。
脫離教育過程的行動難以真正提升素質,教師素質提升不是簡單練習的結果,而是不斷思考的結果,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結果。教師成長是有規律的,尤其是每一種專業能力的發展都有規律,不能盲目催長,更不能缺乏促進力量。
幼兒教師需要一定的藝術素養,但幼兒教師的藝術能力應以現實的工作需要為基準,藝術能力不能代替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幼兒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證,也是一個專業區别于其他專業的關鍵因素,也是職業區别于專業的關鍵因素。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到底是什麼?幼兒園教師應具有六個方面的基本專業能力,這些專業能力是決定教育質量最關鍵的能力,在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中應重點關注:
第一是觀察能力。
有些教師認為:“天天在看,還有什麼好看的?看到的就這些事,那有什麼用?班上孩子那麼多,我怎麼觀察得過來?我對孩子是很熟悉的,觀察不觀察還有什麼不同嗎?”我們的師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忽視幼兒教師觀察能力的培養,而長期使用購買的課程導緻教師忽視觀察,大量的時間付出也讓一些教師選擇無視觀察。實際上,觀察是幼兒教師的基本功,觀察也是适宜性教育的基礎,是教師指導的前提,更是幼兒園課程設計的依據。觀察能力需要培養,更需要實踐鍛煉。觀察需要教師有耐心、細心和恒心。因此,是否堅持觀察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尺度。觀察不是随便看看,觀察也不隻是技術,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準備,在教育場景裡很可能無法識别有價值的信息。教師的視線和反應是衡量教師專業水準的重要依據。
第二是作品分析能力。
作品分析是了解幼兒發展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形成用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幼兒多形式作品的習慣。幼兒的繪畫、話語、表演動作、手工作品等等都是重要的作品,教師應學習分析作品的方法,能夠根據作品判斷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并采取進一步的教育策略。教師要養成作品歸檔的習慣,要充分利用作品,進行縱向的分析和比較,在分析中更好地理解幼兒的成長特點和規律。要努力提升分析作品的素養,學習作品分析的方法,切實通過作品分析更好地關注幼兒的發展和變化。
第三是談話能力。
談話是教師與幼兒交流的方式,也是通過語言及相關的信息了解幼兒、引導幼兒的重要途徑。談話需要看清情境及問題,談話重在了解、啟發而不是說教和訓誡。教師每天都應有與幼兒談話的時間,可以是集體談話,也可以是個别談話。談話是教師與幼兒的心靈溝通,有效談話的境界是愉快和有效。談話是幼兒向教師展現自己認識和見解的過程,談話是展示幼兒内心的興趣和傾向的過程。因此,談話也一定是幼兒園課程生成的重要契機。
第四是課程設計能力。
課程設計能力是幼兒園教師有别于小學教師的重要專業能力。幼兒園教師的課程設計是指活動設計能力、主題或單元設計能力、年級整體課程設計能力。課程設計意味着幼兒園課程不隻是買來的教材,還應該是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進行的完善性設計,甚至是幼兒園教師自己根據幼兒實際的需要進行的創造性設計。幼兒園課程設計的重點不是自己準備教什麼,而是準備讓幼兒做什麼和想什麼。課程既設計過程,也期待結果,設計者必須有目标意識,這也是專業幼教工作者區别于其他人員的核心标志。幼兒園課程設計的不隻是教案,而是整個的教育環境、活動材料和教育策略。要重視課程設計,努力把課程設計當作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要加強專項培訓,在實踐中提升課程設計能力。
第五是活動組織能力。
活動組織能力是幼兒教師最重要的能力。活動組織能力的核心是将幼兒引導到他們需要的、感興趣的和有可能獲得新經驗的活動中去,讓幼兒積極地投入運動、探究、交往及表達等活動中去。活動組織能力不等同于講解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能力。
第六是評價能力。
評價就是對現實作出有事實支撐的判斷。評價是課程設計和實施的重要延續,是進一步的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前提。評價應該成為幼兒教師的重要工作。幼兒園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幼兒園的評價主要不是依靠測驗,而是依靠對幼兒行為的日常觀察,對幼兒作品的分析,對幼兒某些發展項目進行适度的測量。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判斷,經常是建立在課程評價的基礎之上的。
來源: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