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當我們沉浸在唐詩的永恒魅力之時,雖然時光一如既往地匆匆流逝,但我們心靈卻是青春不老,心中激情猶在。
這種激情始終受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詩句所感召,這兩句詩出自于杜甫的《望嶽》。杜甫一生寫下三首《望嶽》,第一首《望嶽》指的是東嶽泰山,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代表作,是一首五言古詩。第二首《望嶽》指的是西嶽華山,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當時杜甫四十七歲左右。第三首《望嶽》指的是南嶽恒山,這是杜甫大約五十八歲。三首《望嶽》貫穿了杜甫從青年到中年,最後到暮年完整的一生。
杜甫的第一首《望嶽》詩雲: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的成名作,他“七齡思卿壯,開口吟鳳凰”(《壯遊》),青少年時期的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這首詩裡,杜甫既沒有驚歎泰山真的好高好高啊,就像李白形容高山那樣:“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也沒有驚叫泰山真的好險好險啊,就像李白形容山路險峻那樣:“飛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更美有驚歎泰山真的好美好美啊,就像李白形容山川秀美那樣:“野竹分青霭,飛泉挂碧峰”,他隻是有感而發,寫了曆史,寫了事實。
要知道,在古代齊國、魯國可都是大國,可即便站在兩個“國家”的國境之外,你也能遠遠地看到那座綿延縱橫的大山,那片一望無垠的青碧色。一句“齊魯情末了”,用視線的遙遠來烘托泰山的壯觀和秀美,竟然将泰山之高,泰山之廣,泰山之美全部都包括進去了。
接着,杜甫用實轉虛的浪費情懷直接将傳說中的泰山直觀化,從視覺上來勾勒泰山的雄偉壯美,并把情感也融入詩中,泰山的雄偉激發了詩人的英雄氣概:“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泰山越是高聳險峻,越是要有征服它的遠大志向。
“安史之亂”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基本終止了杜甫在仕途上的追求,但杜甫依然沒有放棄對詩歌創作的追求,他依然在詩壇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群星荟萃的大唐詩壇上,在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适、李白等一衆詩壇“大咖”的“合圍”之下,杜甫依然沖出重圍,傲視群雄。放射出異常奪目的光彩,大唐衆多詩壇明星都在他的灼灼光芒下顯得黯然失色,甚至在後人的眼中,杜甫也俨然超越了所有的盛唐詩人,高居“詩聖”的崇高位置。
杜甫的成功并不是簡單的年少氣盛,鋒芒畢露,他用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永不懈怠的創作,才最終赢得了這樣輝煌的詩歌成就和這樣崇高的詩壇地位,直到成為後人敬仰的一種高峰。就像當年他站在齊魯間遙望泰山之巅的那樣,雖然他的内心奔騰着“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激情,但他也未必能夠預料到終有一天他會真正趕超李白,王維這些詩壇前輩,最終成為像泰山一樣讓人仰望的詩壇巅峰。
不輕視少年的夢想,不屈服于高山的壓力,不放棄攀登的勇氣,更不要忘記了出發時自己許下的諾言,“既然選擇了遠方,便隻顧風雨兼程。”(汪國真《熱愛生命》)也許成功,就在你風雨兼程的過程中,就在你暮然回首時的百感交集中。
“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的心胸氣魄,全部噴湧在這兩句詩當中。這兩句詩是被當今人們用于互相鼓勵引用頻率最高的兩句詩,雄蓋一世。
各位友友,本文引用了杜甫《望嶽》第一首,其它兩首《望嶽》的内容您知道嗎?您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互動呵!
以文養心,以詩明志。謝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