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廣陵種麥曆史

古廣陵種麥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1 19:03:57

古廣陵種麥曆史?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本報電 小麥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于1萬年前起源于西亞地區,在5200年前進入中國但是,它是何時向東南傳播、融入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的江蘇沿海地區的,此前一直成謎,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古廣陵種麥曆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廣陵種麥曆史(江蘇沿海地區首次發現麥類遺存)1

古廣陵種麥曆史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電 小麥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于1萬年前起源于西亞地區,在5200年前進入中國。但是,它是何時向東南傳播、融入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的江蘇沿海地區的,此前一直成謎。

南京師範大學近期發布了聯合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中外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成果。通過對江蘇鹽城大同鋪遺址開展植物考古的綜合研究,專家們發現,距今2700年左右,江蘇沿海地區已有小麥、小米、黃米。伴随着麥類和粟黍農業的進入,江蘇沿海地區逐漸形成了稻—旱混作的農業模式。

大同鋪遺址位于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蘆溝鎮大同村,距黃海約73公裡,遺址面積近10萬平方米。

據報道,2018年開始,南京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物系對該遺址展開發掘工作。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師範大學環境考古研究院執行院長賈鑫副教授帶領的環境考古團隊,與南京大學曆史學院趙東升副教授等合作,在2019、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過程中采集了土壤樣品,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浮選,獲取了種子、果實、木炭等碳化植物遺存。

賈鑫介紹,團隊運用碳14測年技術對這些種子進行年代測試後發現,大同鋪遺址所在的江蘇沿海地區的先民,在西周—東周過渡階段,最晚在約2700年前,已經開始種植水稻、小麥、小米、黃米和大麥等作物。在這些農作物遺存中,水稻依然占有絕對的優勢,延續了中國南方地區稻作農業的傳統,其次是小米和小麥,黃米和大麥較少。

“該時期大量小麥和小米的發現,在江蘇沿海地區尚屬首例。”賈鑫表示,大同鋪遺址出土農作物種子的比重低于兩周時期中原等其他地區的考古遺址,這可能反映該時期大同鋪遺址先民的農業活動尚處于早期開發階段。

西亞起源的麥類作物和中國北方起源的粟黍作物,為何能在距今2700年前後的江蘇沿海地區大規模發展起來?

研究者在對距該遺址15公裡的鹽城岡西剖面進行研究時發現,該地區的古湖泊在距今2880年前水位逐漸降低。水位的降低為古代先民提供了更廣闊的陸地資源,便于先民在此進行生産生活。

“有古氣候變化研究顯示,距今2800年前存在全球範圍的氣候突變冷事件,這次氣候的冷幹化導緻中原地區糧食産量降低,土地難以滿足先民的生存需求,人地矛盾突出,中原地區也由穩定的西周王朝向社會動蕩、戰争頻發的東周王朝過渡。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在中原,這次事件很可能導緻先民們從中原地區向當時的邊疆地區遷徙,其中也包括江蘇沿海地區。”賈鑫說。

他同時介紹,伴随着中原地區的人群遷徙,中原地區具有小麥和粟黍旱作農業技術的先民也在西周—東周過渡階段向東、南遷徙,與本地的稻作農業人群融合,在江蘇沿海地區形成了稻—旱混作的農業模式。

江蘇東部沿海地區是早期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研究的關鍵地區之一,“這項研究為進一步了解江蘇沿海地區的農業發展曆史、麥類和粟黍作物的傳播路線提供了新的關鍵證據。”賈鑫說。

(金 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