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 為何他能成為後世不可逾越的書聖? 主要因為他的書法具備以下六個特點:
一、具有楷書用筆習慣
楷書的用筆特點一是注意線條的起筆和收筆,起筆和收筆的動作做得精緻、豐富而到位;二是運筆形成線條中段的動作以提按為主,很少有絞轉筆法;三是橫折的地方幾乎都是轉折,有明顯的折筆動作。
晉 王羲之 《樂毅論》
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發展演變時期,王羲之擅楷書,楷書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等。楷書和篆隸書相比,線條的中段沒有篆隸書沉實、厚重,但起筆和收筆要比篆書、隸書精緻、豐富、謹嚴;在橫折的處理上,楷書以轉折為主,相比較于篆書和隸書絞轉筆法的使轉,雖少了厚重和沉實,但多了幾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筆的筆勢為行草書打開單個字的結構、加強連帶形成字組合和字群,以緻整幅作品的貫氣都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轉折用筆在篆隸用筆習慣的基礎上,又為王羲之的行草書創作提供了另外一種豐富的借鑒和參考。
在王羲之之前,張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個個獨立的,字與字之間沒有連帶貫氣,字與字之間隻是從作品整體上有氣韻之間的呼應。王羲之用轉折筆法改變了字中橫折筆畫“勢”的方向,由原來使轉筆法“勢”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變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這種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筆“勢”是非常有利于行草書體加強字結構的打開、加強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加強字組合和字群組合,為從上往下書寫、從右往左展開的行草書的貫氣得到了筆勢上的強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書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啟後。他之所以能把行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隸、精楷書,緻力于發展的又是行草書,真草隸篆行所有書體的筆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總結他之前所有書體的用筆經驗、優勢為他所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他的筆法成為集真草隸篆行諸書體筆法大成者。大量借鑒楷書的用筆習慣,注意起筆、收筆筆法的豐富、精緻和做到位,增加了橫折時的轉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帖中的三個“白”字、“如”字右邊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橫折等充分體現了王羲之借鑒楷書用筆的特點和風貌。
晉 王羲之 《奉橘帖》
另《奉橘帖》還是“書貴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這裡的“瘦”誤認為纖細,而是遒勁、内斂、爽利的一種表現。周汝昌先生曾講“看看傳世的《興福寺碑》(俗稱“半截碑”)集右軍書的好拓本與日本所存的唐人鈎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軍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傳達如此的風骨和氣韻,和王羲之大量借鑒楷書的轉折爽利用筆不無關系。
二、具有篆隸用筆習慣
篆書用筆最大的特征是筆筆中鋒,所有的轉折幾乎都接近于平動使轉,沒有轉折(像祁三公山碑等個性風格獨特的篆書碑帖除外),曲線較多,幾乎沒有提按、頓挫。隸書用筆的主要特征是橫折幾乎都是絞轉筆法,轉折很少或沒有;橫直線較多,橫直線之中由提按、絞轉筆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較多。篆書和隸書共有的用筆特點是起筆和收筆都講究藏頭護尾,尤其注意線條中段的充實、厚重。在書論中,我們經常講的古法、古質,“法”在哪裡,“質”在哪裡,可能就深藏在線條的中段裡。
晉 王羲之 《姨母帖》
分析《姨母帖》、《初月帖》兩個帖中很多字的線條中段部分會發現,每個字線條的中段都很充實、厚重,特别是《姨母帖》中開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個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特别紮實,線條中段飽滿、厚重、古樸;還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陰”五字、“道憂悴”、“羲之報”等字的每一個點畫都用筆遲澀、有控制,有絞轉用筆的扭拗動作,使得線條質感結實、質量很高,絕無一帶而過的蒼白和空怯。
三、具有篆隸遺韻特點
篆隸遺韻是篆書和隸書書體所呈現出的高古、樸拙、厚重、蒼茫、大氣的精神美。 王羲之的筆法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篆籀意”或者說篆隸遺韻,原因之一是這種用筆是當時相對普遍的一種用筆習慣。王羲之當時所處的魏晉時代是隸書向楷書、章草、今草過渡時期,從居延漢簡到陸機的《平複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王羲之具有篆隸遺韻的絞轉筆法是在這一書體過渡時期的一種傳承性筆法,這是書法史上筆法發展到這一時期應該出現的正常結果。
晉 王羲之 《初月帖》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師和其本人都擅長隸書或章草。王羲之少學衛夫人,得正書的技法。十餘歲至二十歲,改師叔父王廙,得衆體之妙。二十歲以後,師師之所師,正書、行書宗尚鐘繇,草法效法張芝。無論是衛夫人還是王廙,特别是後期王羲之所師法的鐘繇和張芝都分别是當時隸書、楷書和章草的頂級大家,還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師法衆碑,說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隸書、章草和諸碑的影響。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結體直接取法隸書,以橫向取勢,線條質感拙樸天真,渾穆高古;用筆上凝重厚重,不計起筆收筆的精緻與嚴謹,突出線條中段的中實之美,橫折以使轉為主,盡顯篆隸遺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别擅長真草隸篆行諸體,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專擅行草書、《蘭亭序》獲得“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外,王羲之還尤其精研隸書、楷書和草書。孫過庭講:“元常專攻于隸書,伯英獨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羲獻兼之。”黃山谷雲:“真行章草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皆入神品,不知馮何便作此語”。宋陳思《書小史》謂其“擅行、隸書”。可見王羲之不僅是向擅長隸書、章草的鐘繇、張芝學習,受到他們的影響,在後人看來,特别是書法藝術成就極高的孫過庭、黃山谷都評價王羲之在隸書、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專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筆法和書風中具有篆隸遺韻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四、用筆速度遲澀
用筆的速度是影響線條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速度幾乎不影響線條的形,但卻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線條的質感、節奏和内蘊。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線條中段中實的線條質量,用筆要遲澀。如何才能遲澀,無外乎使用絞轉筆法,增加筆鋒與宣紙的摩擦力,增加反複短距離折筆的動作。
王羲之本人深得遲澀之真髓。他講:“凡書貴乎沉靜……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将軍,故須遲重。”後文又強調“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在當代書壇很多學習二王書風的人,用筆速度感覺都很快,收不住筆,也留不住筆,線條像溜冰一樣讓人眼花缭亂,蒼白無味。正如王羲之所說的一樣,創作一件作品要十遲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穩健、遲澀的是用筆,隻有筆筆控制、筆筆到位,特别是帶着一定的藝術審美情境和狀态去運筆創作,有一定審美心态、審美風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遲澀,有有意識的留駐,才會在線條裡表現出豐富的内蘊。
五、轉折處以絞轉筆法為主
王羲之在橫折的處理上有自己獨到的一面,特别是與後世書家比起來,王羲之的橫折處理基本以絞轉使轉為主、轉折為輔,而後世書家除了唐代的顔真卿還有時使用絞轉使轉以外,其他書家在橫折的處理上幾乎都是采取轉折的筆法,使轉筆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這兩個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橫折的地方,像“月”、“日”、兩個“頓”、“首”、“頃”、“痛”、“自”、“因”等字的橫折沒有一個使用轉折筆法,幾乎都是絞轉筆法的使轉。由于這一筆法源自于篆書、隸書筆法中的使轉,所以使得橫折的線條紮實厚重,古樸渾穆。同時,這一筆法除了使線條具有紮實的質感以外,還使王羲之作品在橫折上很少“圭角”,保證線條在氣息上郁勃充溢、飽而不漏。
晉 王羲之 《喪亂帖》
這一特征也是區分王羲之與後世書家筆法的重要标志。采用平動使轉和絞轉使轉筆法的橫折角度一般都大于90度,采用轉折筆法的橫折角度一般都小于等于90度,因而圓轉一些的使轉在氣象、審美上代表的是寬博、内斂,方折一些的轉折在審美上代表的是勁挺、鋒芒。綜觀王羲之的作品,在橫折的處理上王羲之使用絞轉使轉筆法比轉折筆法多,這也符合王羲之書法藝術整體審美風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于在整體審美風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轉折筆法比絞轉使轉筆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六、用筆精緻細膩、豐富多變
綜合以上五點,王羲之在用筆上的精緻細膩和豐富多變,更多的時候王羲之的筆法是一種随機賦形、随形賦法,簡直是神來之筆,難以捉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