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義釋華容講的什麼?鞋,華容話與“孩”和“還”是一個讀音,讀hái鞋與孩、還同音,其實不限于華容話在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廣東、山西、四川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讀成“孩子”大家應該都熟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語吧,是不是覺得這句俗語很難理解?誰會為了套住狼而用自己的孩子作誘餌呢?,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長義釋華容講的什麼?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鞋,華容話與“孩”和“還”是一個讀音,讀hái。鞋與孩、還同音,其實不限于華容話。在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廣東、山西、四川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讀成“孩子”。大家應該都熟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語吧,是不是覺得這句俗語很難理解?誰會為了套住狼而用自己的孩子作誘餌呢?
原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來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因為,狼在躲避獵人追殺而逃命時,它會“慌不擇路”;而獵人要追上狼,就不能顧惜腳上的鞋子。如果怕腳上的鞋子踩到髒東西而弄髒了鞋子,或者怕踩到尖利的東西而弄破了鞋子,因而選擇好走的路來追狼,那是追不到長于“披荊斬棘”奔跑的狼的。
因此,由于方言中“鞋子”與“孩子”同音,久而久之,“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就訛傳誤記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其實,這種訛傳誤記,“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并非特例。
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就是。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被稱之為“智聖”,是何等地了得!而皮匠,不過是底層的讨生活者,還冠之以“臭”,又是何等卑微而平凡的人物。如果三個臭皮匠就可以頂得上聲名赫赫的諸葛亮,那諸葛亮“智聖”的金字招牌也太沒有含金量了。
原來,這句俗語裡的“皮匠”,是“裨将”的訛傳誤記。皮匠,華容話讀“皮搶”,但在北方話和現在的普通話裡,與“裨将”讀音相同。而裨将,在古代指副将。三個副将的智慧合起來,能頂個諸葛亮,這還說得過去。
上面所述,是說因為在方言中,“鞋子”與“孩子”同音,而把“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訛傳誤記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由此可見,華容話把“鞋”讀成“孩”,也算由來有自。
正因為華容話把“鞋”讀成“孩”“還”,華容話裡有一句俗語是這樣的:“落一隻鞋,撿一隻鞋,還是個‘還’”。
這句俗語如果把“鞋”按普通話發音,就構不成這句俗語的内在邏輯了,而隻有讀成“還”,這句俗語才好理解。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前頭丢失了一隻鞋,雖然後面又撿到了一隻鞋,但“鞋”并沒有增加,還是原來一樣多的“鞋”。這句俗語常常用來形容經過一番折騰,并沒有取得什麼效益,或者并沒有什麼改善,還是以前的那個“還”——老樣子。
原來,前面所說的落一隻鞋撿一隻鞋,隻是因為“鞋”與“還”同音,而借來做個“起興”,要表達的意思,并不落在“鞋”字上,而是落在“還”字上,即“和以前還是一個樣”。比如,一個人把原有的生意轉了,去做另一個生意。有人問他現在的生意隻怕比以前的生意賺錢,他可能會說:“賺個鬼錢!不過是落一隻鞋,撿一隻鞋,還是個‘還’”。
與此類似的還有一句“鞋好襪子破”。熟人或朋友如果有些日子沒見了,一旦相遇,往往會問“還好嗎?”對方可能回答一句“還好呃,鞋好襪子破”。這句話的内在邏輯是:由“還”諧音雙關到“鞋”,由“鞋”相關到“襪子”。襪子是破的,鞋子又能好到哪裡去呢?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好什麼好,說不上好,就那樣。
華容話裡,還有用“鞋”作語素的俗語,比如“做出鞋兒是針線”。
以前,常聽老人們說“做出鞋兒是針線”。過去農村人穿的鞋,基本上靠女人們手工做成。做鞋前,首先要準備做鞋底的“殼子”。怎麼準備呢?就是把不能穿了的舊衣服,撕成一塊塊布片,洗淨曬幹;再熬一鍋米糊。然後把家裡的門闆下下來,在門闆上塗一層米糊,就“褙”上一塊布片。布片上再塗米糊,再“褙”布片,一般“褙”三層。這個過程,叫做“褙殼子”。布片“褙”好後,把門闆放太陽下暴曬。殼子曬幹了,就從門闆上撕下來。這就是“殼子”。
做鞋底時,拿鞋底的“樣子”,撲在殼子上依樣畫葫蘆,然後剪下鞋底一樣大小的殼子。同樣大小的殼子,要剪出三四張,然後把它們重疊在一起,再剪鞋底同樣大小的白布,粘貼在鞋底正反兩面,然後用針線密密麻麻地來回釘。釘鞋底的過程,也叫納鞋底。鞋底納好了,再做鞋幫。鞋幫,老人們叫鞋穿子。把鞋穿子“上”到鞋底上,就是把鞋幫和鞋底釘到一起,一隻鞋就算做好了。一雙鞋做起,要費很多針線。
那麼,“做出鞋兒是針線”這句華容話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形容要憑實績說話。就如一雙鞋做出來了,自然表明費了針線。如果你把事情做好了,工作做成了,自然表明你努力了,用功了。拿不出實績,再怎麼誇誇其談也沒有說服力。比如,一個人在上司面前表态要如何如何,上司可能會說:“俗話說‘做出鞋兒是針線’。你話也不必要說那麼多,先紮紮實實做事。做了事大家都能看到的。”(2019、5、3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