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耐得住清貧

耐得住清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3:26:09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網絡時代,我們能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各種災難,負面新聞不斷“侵入”我們的生活。尤其是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和我們國家的肆虐一直牽動着國人的心。同時,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防控攻堅戰期間,病毒的兇猛來襲,突然的“靜默”管理,漫長的居家等等突如其來的情況和應對措施,仿佛不斷地在提醒着我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确定性,而我們卻似乎無法改變什麼。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縣6.8級地震再一次讓我們的心揪了起來……因此,我們會感覺自己實際上是無法掌控自我命運的,我們會越來越焦慮,似乎沒有什麼具體可值得焦慮的事,但又“事事”都能引起我們的焦慮。

既然改變不了當下的大環境,我們不妨抱着“躺平”的心态,在疫情期間給自己減減負,試着感受獨處或回歸家庭的美好。以下五個心理現象是不是你經曆過或者正在經曆的心理狀态呢?透過對這些心理現象的認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再次審視内心,更有助于我們保持良好心态,趕走焦慮!

01禁果定律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1

禁果定律是指,越是被禁止的東西,就越是能引起一個人嘗試的欲望。比如我們在封控期間總盼着早日解封出去轉轉,可是在沒有疫情的時候,我們卻可以很“宅”。這實際上是受禁果定律的驅使,越是禁止外出,就越是要嘗試。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封控期間,人們比其他任何時間都更想要外出。

啟示:我們渴望的不是出去走走,而是自我掌控感。

首先,我們要理解,處于封閉隔離期的我們渴望自由,想要外出是正常的。其次,我們要明白自己可能不是真的想去外面走走,隻是受“禁果定律”的影響,總想做點什麼來提升自己的控制感,從而緩解焦慮。最後,我們不妨反向利于“禁果定律”,思考忙于工作和學業的自己,當時渴望的是什麼?在外出差或奔波的時候是否渴望多陪陪家人或宅在家裡“躺平”,什麼也不幹?曾經很難實現的願望,我們不妨趁着這個疫情實現它,多與自己相處,多陪陪家人。

02飛輪效應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2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出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複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就會很輕松地轉動。

啟示:人的可塑性很強,熬過了臨界點也就迎來了勝利。

衆所周知,萬事開頭難。新冠疫情在2019年年底突然闖進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以前許多年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天出門要戴口罩,反反複複的封控與隔離,經常需要做核酸才能正常出入工作學習場所,出遠門總是會提心吊膽先查目的地防疫政策……毫無疑問,這些給我們帶來了或大或小的不便。而這就像是為我們的生活新增了一個巨大的飛輪,而我們要健康地活着,就必須額外使出很大的力氣推着它前進,一圈一圈反複地推。但請相信,隻要我們按照防疫要求做好做足各種防護措施,保護好自己,不給國家和社會添麻煩,安安心心在家“躺平”或在外規範自己的健康行為,那麼我們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慢慢地,疫情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小。

03台風眼效應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3

台風眼效應将人們對待風險的态度類比台風:外圍空氣旋轉劇烈,而處于中心的風力流動反而相對微弱;具體是指在災難發生的中心區域,個體的心理反應比中心以外地區的個體更平靜、對風險的評估更低的現象。我國學者溫芳芳、馬書瀚、葉含雪和左斌等人(2020)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效應:個體基于旁觀者視角時,距離災區越近或疫情越嚴重地區民衆,對處于重災區武漢人的焦慮評估和預期武漢所需心理咨詢工作者和醫生的數量,将明顯低于其他距離災區更遠或疫情更輕地區民衆對上述指标的估計,存在“心理台風眼效應”。

啟示:個體的心理恐慌程度與外界的危險程度是不對等的。

根據這個效應可知,對于已經存在損失的個體來說,其内心恐懼和焦慮的結果已然發生,對将來的災難更能抵禦和防範,對未來更為樂觀,類似于“觸底反彈”。而對于未遭受損失的個體來說,由于災難的威脅仍在,記憶中對災難的焦慮和恐懼并沒有因為幸運躲過而停止,所以會持續體驗到恐懼和焦慮。但不管我們焦慮與否,危險都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受我們主觀體驗的影響,我們能做的就是采取科學措施做好防護。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最放松的時候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時候,最焦慮的時候也不一定是最危險的時候。因此,保持樂觀的心态,做好應做的防範,是降低災難威脅的最佳方式。

04挫折——侵犯模式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4

該理論是由學者多拉德提出的,他認為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後果,侵犯行為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條件。米勒對其進行了修正,認為挫折也可以産生侵犯以外的後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茲認為,挫折導緻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引起的情緒狀态,如憤怒。侵犯的發生還與情境中的侵犯線索有關。

啟示:對謠言說“NO”,不讓自己成為一部分“有心人”的幫兇。

面對疫情傳播的風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憤怒情緒随時都充斥我們的生活,我們很容易被這些“挫折”擊潰,這種得不到發洩的群體情緒,通過網絡尤其是微博、微信群、QQ群等平台,極易成為網絡暴力的溫床。換句話說,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憤怒的情緒傷害到更多無辜的人,甚至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煽動者利用。許多謠言恰恰是針對人們的恐慌心理,誘使我們用怒火滔天的形式,過度地發洩自己的不安。因此,在看到帶有煽動性的言論或網文内容時,控制情緒,理性思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的心理能力之一。

05反刍思維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5

反刍式思考是指經曆了負性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态及其可能産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複、被動的思考。反刍思維作為一種認知,對情緒也有重要的影響。當個體在生活中遭遇負性事件時總會在想,“這是為什麼呢?”“現在生活怎麼會這樣?”個體對所遭受事件的原因、結果和對事件的感受進行重複性的回想,這不但不利于事件的解決,反容易而使個體再次陷入消極的情緒和行為中。

啟示:不要沉浸于懷念過去,盡量活在當下。

你是否在某個瞬間會突然想起疫情前的日子,脫口而出“生活怎麼會變成這樣?!”随之而來的,将是一種無助感和剝奪感慢慢侵襲全身。在疫情或其他災難面前,這種反複地回想、反刍過去的“美好時光”,不但不會讓我們的精神得到愉悅,反而很容易讓我們在今非昔比中無限加重煩躁焦慮的情緒。因此,不要深陷在時光如果倒流的怪圈裡,生活無法按下暫停鍵,要記住,你現在反刍過去的每一分鐘,都在以犧牲當下的每一分鐘作為代價,所以活在當下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6

試試看,舒展一下眉頭,你會發現你的眉頭一直是緊繃着的。其實新冠疫情的可怕,天災的可怕,一部分也來源于我們無知。很顯然,這場抗疫戰就猶如一場馬拉松,前期靠體力,中期靠腦力,後期靠心力。

通過對以上這五個心理效應及其啟示的解讀,是否可以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為你的心靈減負提供有益的幫助呢?耐得住“躺平”,或許才能最終實現“躺赢”!

耐得住清貧(耐得住躺平)7

參考文獻

溫芳芳, 馬書瀚, 葉含雪, 齊玥,佐斌. (2020). “漣漪效應”與“心理台風眼效應”:不同程度COVID-19疫情地區民衆風險認知與焦慮的雙視角檢驗. 心理學報,(09), 1087-1104.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來源: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文字|毛江淩,杜慶,楊小洋;排版|李善婕;審核|貢喆 向楠楠 藍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