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執導美國經典動畫《貓和老鼠》的95歲導演吉恩·戴奇去世後,我們才發現這部陪伴了兩代人的動畫片,居然已經有80年的曆史了。
《貓和老鼠》1940年從創作開始,經曆兩次關閉一次整改。這部動畫片共163集,每集7分鐘,0台詞的神級動畫片,一經播出便風靡全世界,狂攬7座奧斯卡最佳動畫獎,讓在奧斯卡上陪跑十幾年的小李子都饞哭了。
這部動畫片締造了動畫史上的傳奇,但它背後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從獲得奧斯卡獎的單集《貓之協奏曲》分析,就能得到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
熱鬧背後的“彩蛋”
《貓和老鼠》的制作,每一集每一幀都是手繪而成,看似短短的一集,實際需要15000幀左右,除去前期的準備工作,光是制作一集,平均就需要花費3個月的時間。
而“貓的協作曲”是制作難度最大,用時最長的一集。 當時是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剛剛誕生,所以沒有電腦繪制這一說法,一秒24幀的動畫,制作組一張一張畫出了湯姆彈《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的全過程。畫好之後,還要将這些一一連續起來,再統一用賽璐璐上色。
湯姆這隻小藍貓,隻有四隻手指,正常彈奏鋼琴是五根手指,這就意味着想要對準按鍵,完整彈奏出整個音樂,手指必須重新分配工作,期間還要和傑瑞打鬥,時不時配合好音樂的情緒——要知道,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是公認的最難彈的鋼琴曲之一。
許多年後,音樂制作人們回看這一集都會感慨它的專業:湯姆從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 整個過程中的所有音都是跟原曲的琴鍵完全對應, 每個音都踩在了琴鍵上,指法準确。
制作這一集,團隊花費了18個月的時間。
看《貓和老鼠》這部動畫,最喜愛的就是這兩個小冤家誇張的面部表情,以及各種匪夷所思的互毆伎倆。而因為沒有任何對白,劇情的發展都得依靠背景音樂以及肢體動作來完成。為了能夠更形象地畫出湯姆和傑瑞的表情,動畫師會一邊對着鏡子做表情,一邊照着畫下來。導演為了讓動作更加生動,在劇本會議上,站在椅子上不顧身份不顧形象地一遍遍設計動作。
細節上,從西方燕尾服的一系列講究的穿法裡,燕尾服搭配的褲子正面要有褲線,而外側還應有一條寬緞帶或兩條窄緞帶,與燕尾服面料對應。但是《貓之協奏曲》湯姆沒有穿褲子,為了能夠更加對應這個考究,他所穿的燕尾服的翻領,與大腿毛發的顔色是同色系的!
而給傑瑞的小衣服做的是和湯姆一樣的,細節的地方在于,燈光打在上面的時候,因為亮度變化,顔色也變了。
作為沒有任何民間故事支撐的動畫片,《貓和老鼠》在創意上的難度遠遠大于其他的動畫,無論是要諷刺當下,還是宣揚愛情,他們都要作為一個“前人”去創造出自己的文化内涵,整個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
永無止境的追逐是湯姆和傑瑞存在的永恒主題,而絕不将就的制作工藝是《貓和老鼠》成為經典的全部理由。
動畫的“無年齡”界線
一位網友給《貓和老鼠》的評價說出了絕大多數人的心聲:超五星,獻給18年前坐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的自己。
鋼琴家郎朗在自傳 《千裡之行,我的故事》中寫道:《貓之協奏曲》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對我的影響更甚于《音樂王國》。 每次電視裡播放那一集時, 我都聚精會神地看。
彈琴意味着惡作劇,彈琴意味着樂趣。這部動畫片給當時的郎朗以美好啟發,讓他帶着對鋼琴的憧憬進入到這個行業裡,熬過艱難的練習期,成為享受音樂的專業人士。
很多人都覺得看動畫是孩子的專利。不可否認,孩子的思維邏輯是一種“自然”的邏輯,更傾向于直覺和情感,而動畫這種利用畫面、音樂、光影、文學等于一身的藝術,更容易直觀地表現和抒發人們的感情,這種把超現實的奇幻場景展示出來的方式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與他們産生共鳴。
但是動畫隻是一個載體,可以借助它呈現各種各樣的内涵,它本身并沒有年齡的區分和劃界。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可以在動畫世界裡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在這裡被看見、理解、得到療愈。
比如在《貓和老鼠》中,孩子們能看見的是兩個小動物之間相互打鬧的過程,他們會驚訝于湯姆能夠像液體一樣變薄變方,會因為傑瑞差點被湯姆抓到而尖叫;當我的小侄子看到傑瑞把冰箱線插在地上,把水龍頭打開,水整個蔓延當時整個場地瞬時變成一個溜冰場的時候,他興奮地喊着“真的可以”!動畫滿足了他想做但是做不到的事情。
大人們呢,看到湯姆費勁心思追求白富美貓咪而不得,也許會理解他的沮喪;而傑瑞厭倦了鄉村往大城市尋求新生,卻因為不适應灰溜溜地回來——遠離家鄉打工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這種落差。
從文化底蘊來說,動畫起到的教育比起真人畫面要更靈活貼切。中國的水墨畫《小蝌蚪找媽媽》将傳統的水墨藝術與古琴、琵琶樂相結合,高雅卻不高冷,既有民間故事的趣味,也給國學之美一道傳播的窗口。而《貓和老鼠》中的音樂更偏向主流,有皇帝圓舞曲、閑聊波爾卡等著名舞曲,還有鋼琴、豎笛等獨奏,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也是啟發聲樂想象的小助手。
兒童看到的動畫片是“真善美”,成人看的動畫片是對現實的投射。《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将無需思考的趣味,以及深刻現實意義兼容了,全然抛卻了現實世界的條條框框。
中國動畫的未來發展的思考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度非常高的話題,就是“為什麼《貓和老鼠》被稱為經典,而《喜羊羊與灰太狼》會被很多人說幼稚?”高贊的答案裡有這樣一句話:
《貓和老鼠》是啟發,而《喜羊羊與灰太狼》是直接給了你大人的淺顯的判斷。
縱觀世界其他地區的動畫,日本的更趨向于描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創作方式有高畑勳為代表的“體諒式情感投射”,和宮崎駿為代表的“代入式情感投射”,既能讓觀衆保持判斷力和理性,也能讓人主動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實現情感投射。而西方的動畫,以皮克斯為代表,更注重高科技的應用與高質量的追求,追求無限趨近真實,用細節刻畫來暗示内涵。
而中國的動畫長期以來都陷入“低齡化”的尴尬境地裡,從《大鬧天宮》那個令世界折服的“國學”動畫時代過去之後,國産動畫仿佛就隻為了孩子們而存在,弱化藝術成分,強調直白的故事情節與淺顯的教育效果。
曾為中國動畫折服的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在2013年最後一次造訪中國之後,很失望地說:“中國動畫藝術電影的探索在改革開放之後,因為要追求利潤反倒衰退了。”
藝恩數據顯示,2013-2018年我國動畫電影年均票房42億元左右,約占全年票房的10%左右,其中2016年國内動畫電影市場票房創近幾年來新高,突破70億元,因為這一年誕生了《瘋狂動物城》、《功夫熊貓3》、《你的名字》、《大魚海棠》等爆款動畫。對比成熟市場動畫電影票房15-20%的占比,我國動畫電影市場仍有可觀的發展空間。
想要适應市場而改變,卻因為追求利潤而衰退,結果質量下降了,收入也沒有提高。這一惡性循環,因為互聯網的到來得到了改變。
2019年B站國創區共上線104部國産動畫作品,首次追平了日本動畫番劇的供應量。同時B站國創區月活躍用戶數量也第一次超過了番劇區,總播放時長破3億小時。
《十萬個冷笑話》、《羅小黑戰記》、《鎮魂街》、《功夫兔與菜包狗》、《打,打個大西瓜》等優秀的中國動畫劇集通過網絡得到更廣闊的的平台,積累了大批忠實的粉絲,也讓年輕一代認識到國産動畫的崛起。
而《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登上大熒幕的國産動畫,盡管在故事和人物創造上尚有單薄、片面的不完美之處,但在畫面審美和個人精神主義上都有了很大的創新。而票房上,2019年因為國産動畫電影票房突破了20億元,達到了50.27億元。
《海上鋼琴師》的結尾,小号手Max說過: “隻要你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願意傾聽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裡,傳說、故事、神怪多如牛毛,我們這群渴望好故事的人也一直都在,乘着互聯網這艘船,國産動畫一定有再崛起之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