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生活條件異常困難,但他品行高潔,學習刻苦,最終成為飽學之士。進入朝廷做官後,他能文能武,支持過政治改革,抵禦過外敵入侵,面對任何危險和困難從不低頭。他曾發出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地呼喊,至今備受推崇。
景祐元年(1034),範仲淹寫了一首小詩,在這首小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内心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江上漁者
宋代: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鲈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這首詩是寫漁民的,全詩沒有一個生澀的詞彙,沒有一個拗口的句子,平白得就像是詩人随口說了幾句話。詩人說,江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些來來往往的人,都愛吃美味的鲈魚。但是,請你看一下,江中有一條小船,在急風險浪中,像一片樹葉一樣,起起伏伏,若隐若現。
他這首詩就是想告訴世人,我們隻知道鲈魚好吃,但卻不知道捕魚的人要冒着生命危險在風浪裡工作。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捕魚者的親人也在江邊,當看到樹葉一般的小船在風浪裡起伏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提心吊膽。當一個浪頭過來,小船從他的視野消失的時候,肯定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漁民的辛苦,全在範仲淹的筆下。
當時的範仲淹已經是朝廷命官了,他有穩定的俸祿,不用為自己的吃穿擔心,但他從小經曆生活的艱難,知道底層人們的疾苦。所以,當他再次看到這一切,仍然能從内心發出同情的聲音,并把這種真摯的感情轉為自己的信念和行動,不由讓人肅然起敬。
憂民的詩,最可貴的就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憂民的詩也很接地氣,大多用詞樸素自然,語言直白,很少用典故,哪怕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一看就明白。範仲淹的這首《江上漁者》就是這樣一首小詩,短短20個字,表達不平常的憂民思想,讓人肅然起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