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每段戀情,都具有不确定性。
但很多人無法接受分手的現實,于是出現相互埋怨、诋毀、侮辱,甚至是威脅生命的極端行為,導緻戀情不能好聚好散。
好聚好散,指的是曾經确定戀愛關系的兩個人,在決定分手後可以平靜接受現實,給予彼此各自想要的自由。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好聚好散呢?
今天的文章,我試着從心理學角度來具體說說。
1.分手,破壞了一個人的自戀
每個人都是自戀的。
弗洛伊德把自戀看作是力比多(弗洛伊德自創的一個詞,可以理解為動力),并認為自戀等于自身的動力,也就是說,當能量都憋在自己體内時,我們對外部世界就失去了興趣。
後來的精神分析學家們,對自戀的這個概念不斷發展。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就把自戀和全能感緊密聯系在一起,提出全能自戀,意思是嬰兒一出生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神,他一動念,世界就應該按照他的欲念給出回應。
而在成人身上,也會有嬰兒“全能感”的痕迹,因為那是我們自信的來源。
但是,當一個人把分手看作是一件壞事或不好的事情時,就是在破壞自戀。因為分手這件事或事情結果,很可能是自己無法掌控的。
就像那些把分手看作人生失敗的人,會認為如果自己分手了,就會被他人看不起,或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進而産生自我否定。
就這樣,不願接受分手的人,就會想方設法挽救戀情,或指責是對方的錯誤,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即維護自戀。
從這個角度來說,戀情中無法做到好聚好散的人,是害怕失去外在的認可和肯定,因為那意味着自戀受到破損。
2.一個維護脆弱自戀的人,會本能地怪罪他人
當一個人走出嬰兒的全能自戀,會形成健康的自戀,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很多成人的自戀水平,沒有達到健康程度,所以當他們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敗時,像失戀這樣的事情,會立即找一個人或物去怪罪,覺得這個挫敗是這個人或物導緻的。
就像有人不小心撞到櫃子,會去打櫃子,或者有的父母愛打麻将,自己輸了,就責怪去書店的孩子,因為他們覺得書店的“書”,代表“輸錢”。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或許我們自己就有這樣的習慣,而這就是脆弱自戀或完整自我尚未形成導緻的。
那麼擁有完整自我,是怎樣的人呢?
國内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老師說:“所謂自我完整的人,即可以脫離父母而心理上獨立的人,他們相信自己基本有能力面對生活的挑戰,而如果出現挫折,也能客觀對待,既不容易歸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撫自己的挫敗感,同時又會去尋找資源幫助自己。”
可見,面對分手這樣的事情,自戀水平比較弱的人或自我尚未形成的人,會極力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于是會說出埋怨、或诋毀對方的語言,這就導緻了無法好聚好散。
3.喜歡怪罪他人的人,很可能是處于混沌共生中的人
如果再去追問,為什麼有些成人沒有形成完整自我呢?答案是他們很可能處于混沌共生中。
所謂混沌共生,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像是纏繞在一起,缺乏清晰的邊界。
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共生心理來理解。
匈牙利病理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把6個月前的嬰兒和媽媽在一起,稱為正常的共生期。
六個月前的嬰兒一方面處于全能自戀中,覺得自己就是神,另一方面他們又極其虛弱,因為他們的吃喝拉撒睡玩等需求都需要媽媽來滿足,他們必須和媽媽共生,所以這個階段的嬰兒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和媽媽的身體與心理是一體的,也被稱為“母嬰共同體”。
也就是說,對于六個月前的嬰兒來說,這樣的共生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除此之外的共生,都是病态的。
病态的共生,因無法區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誰的事情,誰來負責”而導緻混亂,于是産生混沌共生心理。
那些自我尚未形成,喜歡怪罪他人的人,不僅追求每一件事情,無論大小,都必須符合他們的想象外(就像嬰兒期自己可以随時要求媽媽來滿足自己),還認為如果出現事情,也是由“撫養者”這個“他人”來解決,同時他們也必然産生這樣的心理,事情都是“他人”導緻的。
可見,處于混沌共生狀态的人,一旦事情不符合自己想象,就會有崩潰感,這種崩潰感會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為了避免自我瓦解,他們會把引發自己崩潰的責任推卸到外部世界上。
4.面對無法挽回的戀情,如何做到好聚好散呢?
走出失敗戀情,不再抱怨彼此,需要的是不斷反省和自我成長。
其一,正确看待分手這件事。
分手,未必是壞事。
如果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維系已經無愛的戀情,得不償失,因為生活是自己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外界并沒有那麼多惡意和敵意,分手,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
當我們可以這樣看待戀情時,完整的自我就會慢慢形成。
其二,正确看待自戀這件事。
作為成人,維護健康自戀是對的,但如果把自己桎梏在孤獨的自戀世界時,就失去了與外在聯結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失戀或分手,是兩個人一起導緻的結果,不能隻怪對方。
這麼說,并不是為對方推卸責任(如果真是對方的問題引起的分手),而是在說,如果我們心中一直責怪對方,就是在用他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說,放下全能自戀,就是在慢慢走向健康自戀。
其三,完善自我,走出混沌共生狀态。
當我們能夠放下或接受分手的現實時,就會意識到自己無法控制整個世界,有些事自己無法掌控。
戀情,是兩個人的事,我們隻能控制自己的身心,但無法控制對方,更不該想着控制對方,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是誰的附屬品,更不該出現問題就本能地甩鍋給他人。
結語:
共生需求,對于嬰兒來說,是正常的,但對于成人來說,是病态的。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停留在共生心理中,是在成長的某個階段得到太多滿足或匮乏導緻的。
而那些在戀情中無法做到好聚好散的人,他們自戀水平比較弱或完整自我尚未形成,進而導緻處于混沌共生狀态中,更多是因為在“母嬰共同體”那個階段,正常的共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愛走進自己的生活,以彌補缺少的那些需求。
帶着愛往前看,讓我們好聚好散。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