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樣式雷資料

樣式雷資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10:42:08

樣式雷資料(走近樣式雷)1

樣式雷資料(走近樣式雷)2

樣式雷資料(走近樣式雷)3

樣式雷資料(走近樣式雷)4

  一榫一卯接合緊密,梁檩門窗一應俱全。今年年初,由江西12人團隊用半年時間精心打造的“樣式雷”——天壇祈年殿木結構模型亮相2022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受到來自海内外記者、持權轉播商以及志願者等工作人員的廣泛關注,紛紛前往“打卡”,引發了一股江西“樣式雷”熱潮。

  “樣式雷”是指一個傳承古建築技藝的雷姓家族,來自江西永修。在清代,内務府專門負責皇家建築樣式設計的機構被稱為樣式房,雷家因為建築技藝高超,七代人都被選為内務府樣式房的掌案,後人便尊稱雷家為“樣式雷”。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南昌中山藝術博物館内的樣式雷紀念館,探尋“樣式雷”背後的故事。

  八代皇家建築師

  “一家江西樣式雷,半部中國古建史”。故宮、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天壇、清東陵、清西陵……中國五分之一世界遺産的建築設計,都出自“樣式雷”家族。而“樣式雷”的起源,得從這個建築世家的第一代雷發達說起。

  據在南昌打造樣式雷紀念館的發起人、南昌本土知名建築師揭保如先生介紹,雷發達身上有一個傳奇故事,正是這個故事開啟了“樣式雷”家族的建築傳奇。明末清初,雷發達随親屬前往江甯(今南京)從事木匠工作,康熙年間應皇家招募修建皇家宮苑而入京。雷發達進京後先被安排修建暢春園,随後被臨時抽調到紫禁城的修繕現場。就是這個偶然的機遇,讓他得到了康熙帝的賞識。

  按照傳統觀念,上梁不僅是建築工程基本完成的标志,也是天意順逆的彰顯,上至皇家宮殿下至小民陋室無不如此。太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首,是皇帝的金銮寶殿,其上梁成敗代表着天意民心,因此意義非同尋常,康熙帝特意擇定吉日,親自主持典禮。

  由于修繕太和殿時缺少大的木頭,倉促之間主管官員隻從明代殿陵中拆取了一根大的金絲楠木用作太和殿大梁用料。可就在金梁舉起往下落時,偏偏因為卯榫不合緻使大梁被懸在空中難以到位。此時此刻,工部官員個個相視愕然,康熙也大為不悅。雷發達見狀,自告奮勇要上去補救,按規矩這活兒最少是個七品官才能幹,工部官員對他的技術有信心,于是為他換上了七品官的衣服。雷發達上去後從袖裡掏出斧頭,隻聽得“咔咔咔”幾聲,金梁穩穩落下,承接之處絲絲入扣。上梁大禮完成後,皇帝當場封了他七品官。“正是雷發達這三闆斧,開啟了‘樣式雷’家族傳奇。”揭保如告訴記者。

  之後,雷發達之子雷金玉作為“樣式雷”第二代傳人參與了皇家園林暢春園工程,他雖然年僅20多歲,卻技藝不凡,名号享譽京城。雍正年間,朝廷開始修建圓明園,雷金玉被任命為圓明園樣式房掌案,成為雷家第一位擔任這個職務的人。

  此後,除雷金玉外,雷家還有六代成了清朝樣式房的掌案人,分别為第三代雷聲澄,第四代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第八代雷獻彩。

  榫卯、鬥拱建構中國建築美學

  記者一走進樣式雷紀念館,就被位于大廳中央的天壇祈年殿木結構模型吸引了目光。整個模型以天壇祈年殿為參照按比例用楠木複原制作,氣勢非凡,各部件嚴絲合縫,工藝考究一絲不苟。作品大到分層組合,小到鎏金寶頂、欄杆望柱、隔扇門窗、三重屋檐,每一處細節都纖毫畢現。

  整個營造為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散狀,沒有使用大梁長檩及鐵釘。“整個模型以二十八根楠木柱分别環繞排列,支撐着殿頂的重量。其中内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征着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柱子象征着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揭保如的女兒揭建雲向記者介紹道。據了解,天壇祈年殿由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主持複建。

  在紀念館中,還有許多還原的榫卯木結構件。據了解,榫卯是極為精巧的建築形式,這種構件連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鋼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産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樣式雷’将榫卯結構充分運用于建築之上,深刻展現了中國建築美學。”揭保如告訴記者。

  “‘樣式雷’之所以能在中國古建築史上聲名遠揚,還在于其将官式建築高度規範化、标準化、預制化。”揭保如告訴記者,“第二代‘樣式雷’對宋代以來木工中一直沿用的‘鬥拱’技藝進行改進,以卯口寬度為基本尺寸,形成由‘鬥拱’變‘鬥口’的新模式,優化了設計與施工的科學銜接。從那時起,清代重要建築所用柱子的粗細、高低、梁枋的大小都是以‘鬥口’為基本單位來計算。直到現在,清代皇家建築中的這項木工技藝都無人撼動。”

  “樣式雷”圖檔

  助力中國傳統建築技藝傳承

  據了解,“樣式雷”家族留下了大量的建築圖檔、燙樣和工程作法等資料及相關文獻,除了流落海外的,目前還有2萬多件留存于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和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地,被稱為“民族瑰寶”“世界珍寶”,這些圖檔涵蓋了衆多類型,比如投影圖、正立面、側立面、旋轉圖、等高線圖等,工程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結構的尺寸,全部有所記載。此外,“樣式雷”還畫了“現場活計圖”,即施工現場的進展圖,從這批圖樣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陵寝從選地到基礎開挖,再到基礎施工,從地宮、地面、立柱直到最後屋面完成,體現了“樣式雷”技藝在建築施工程序上的過程。

  其中,以“樣式雷”為名稱的“建築圖檔”還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也是中國迄今為止的第五項世界記憶遺産項目。

  作為圖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紀念館中,還展示有“樣式雷”家族最重要的傳承之一——燙樣的仿制件。所謂燙樣,就是一種立體的設計模型,主要為皇帝禦覽而制作。燙樣由秫稭、木頭、紙闆等粘貼制作而成,因制成後需用小烙鐵将細節部分燙平,故名燙樣。其形式上分為組群建築和單群建築燙樣。

  “這些燙樣是我們專門組織去故宮學習後,由我們的工匠專門制作展示的,隻是為了展現‘樣式雷’這一份傳承。”揭保如告訴記者。

  “樣式雷”燙樣絕妙之處就在于,既可靈活拆裝分解,又非常注重中式古典美感和色彩的運用。“‘燙樣’就像是古代樓盤的‘沙盤’,在前期制作過程是非常難的,因為沒有前人可以效仿。”揭保如表示,“即便是繪制施工圖前的模型,也無不浸透着一代代雷氏建築師對建築藝術的追求與執着。這不是激情所就的沖動投入,而是曆經歲月迸發出的愈發持久而精粹的專注與堅毅。建築的語言,是工匠精神的傳承,是工程倫理的不斷發展。”

  揭建雲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燙樣和圖紙,中國古建築語言的美感之妙才得以彰顯,“樣式雷”作為一個時代建築風格及民族風情才能得以體現,先輩的智慧與才思才得以保存和傳承。(南昌日報記者 歐陽雨婷/文 魏勇劍/圖 馮楷文 李含霁/視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