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做過夢,但不知你想過沒有,人為什麼會做夢?夢境在告訴我們什麼?
電影《盜夢空間》裡的多層夢境,還有所謂的“造夢師”,隻是純粹的科幻嗎?而中國最具哲學深度和浪漫意味的寓言——“莊周夢蝶”,到底隐喻着怎樣的真相呢?
歡迎來到蟬大俠,咱們今天來聊聊“夢”這個主題。
從古老的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就對夢充滿了好奇。在我們的祖先看來,夢充滿了神秘的啟示。
而真正對夢展開科學研究的,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1856-1939),正是他使心理學進入了“精神分析”的時代,而其代表作正是《夢的解析》。
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另兩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榮格,對夢也頗有研究。
對于夢,三位大師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認為夢不是偶然的、無意義的思維碎片,而是心靈的一種獨特的創造活動,是具有某種意義的。但是這個意義究竟是什麼?三位大師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
夢是欲望的滿足,人們有所希望,不能在現實中實現,故而寄托于夢境。——《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意義,是為了滿足個人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欲望,比如在他的精神分析學說裡繞不開的:性的欲望,還有一種更聳人聽聞的:求死的欲望。
然而,阿德勒毫不留情地批評了弗洛伊德的“欲望說”,稱之為“被寵壞的孩子的心理學”(《自卑與超越·夢》)。阿德勒發現,人做的夢,醒來後能回憶起來的很少,但是有一種東西總是能留下來,那就是“心境”。
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自卑與超越·夢》
在阿德勒看來,夢就是自我催眠,它的目的是營造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現實問題的心境。
比方說,一個第二天就要考試的學生,他頭天晚上可能會夢見自己在參加一場戰鬥,或是站在懸崖邊緣,以此為自己應付考試,努力也好,逃避也好,來營造一種心境。
相比于前兩位,榮格的觀點充滿了東方式的神秘色彩,他認為夢具有某種“情結”,而且,夢可以是未來經曆的預演。
我在很多案例中發現,“前識之感”是奠基在夢中的預知上面,但在清醒的狀态底下,這種預知也可能發生。——《論同時性》
在《論同時性》這篇著名論文中,榮格提到這樣一件事:榮格有個學生,他父親承諾如果他通過考試,就資助他去西班牙旅行。結果年輕人晚上做了個夢,夢裡他來到某個地方,那裡有個廣場以及各種建築,還有兩匹奶油色的駿馬拉着的豪華馬車。後來他通過了考試,如願來到西班牙,發現跟他夢中的景象一模一樣,他特意找到夢裡發現豪華馬車的地方,結果呢,那輛馬車就在那裡,由兩匹奶油色的駿馬拉着,是不是不可思議?
繼三位大師之後,人類對夢的認識,因為科學家發現了“多維空間”,而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比如科學家會追問:人為什麼要睡眠?其中一種解釋是:睡眠,就是從更高維的世界補充能量。而做夢,其實就是人的意識來到了四維世界。我們知道在四維世界,時間是個變量,所以意識可以在過去和未來自由穿梭,這似乎就可以解釋,榮格的學生為什麼會夢見未來的事情,盡管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實屬罕見。
好了,了解完西方心理學和現代科學對于夢的解釋,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古老的東方。
比起複雜的精神分析法和多維世界理論,東方的智者們信仰的是大道至簡,他們更擅長通過内觀的方式,而獲得近似于直覺的領悟,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莊子。
咱們都熟悉這個“莊周夢蝶”的寓言,出自《莊子·齊物論》的結尾。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寓言裡的莊周和蝴蝶分别代表什麼?莊周,代表塵世中的人,是肉身和意識的混合體,而蝴蝶則是一種純意識狀态,超越了我們這個三維世界。
這個寓言,乃至整部《莊子》,給了我們一個強烈感覺:莊子的肉身雖在塵世,但他的意識可以自由翺翔于天地之外,這就是“逍遙遊”的真義。
寓言中,莊子發出了靈魂一問: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到底是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周呢?
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夢境比現實更接近真實呢?
在《齊物論》裡,莊子還寫道: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齊物論》
莊子認為,在夢中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夢,而且夢裡還會有夢,這不免讓人聯想到《盜夢空間》裡的多層夢境,到最後,甚至連主人公都已經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夢裡,還是在現實裡?
莊子說,隻有真正醒來的人,才知道我們其實是在做夢。
最後還有句話很關鍵:
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齊物論》
在莊子看來,人生就是一場大夢,可是愚者把夢當成了現實,這就是《心經》說的“颠倒夢想”。隻有真正的覺悟者,如老子、佛陀等,才了解這一真相。
如果事實如此的話,那麼我們所謂的“造物主”,豈不是可以借用《盜夢空間》裡的說法,稱之為“造夢師”呢?
夢啟示我們,我們以為真實的,可能未必真實。為什麼人類的曆史一再重複,饑餓、戰争、瘟疫、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或許,隻有等到人類真正覺醒的那一天,才能最終消除這些問題。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一代文豪蘇東坡如是說。活得明白的人,無不是洗盡鉛華,返璞歸真。
所以對于老子、莊子或者佛陀,我們也不必糾結什麼“唯物”或者“唯心”,對真正的覺者來說,隻有“唯真”。也就是說,真相隻有一個,而追尋這個真相,應該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長按點贊支持我。
關注蟬大俠,帶您領略古典文化之美,咱們下期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