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
街頭巷尾的彈丸小店,與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前者正在努力向後者轉變。
2014年12月8日,沙縣小吃節期間,國有獨資企業沙縣小吃集團與正大集團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快小吃産業的轉型升級。一年過去了,人們生活中接觸到的沙縣小吃似乎并無根本性變化。沙縣小吃,究竟能否走上縣政府設定的“保牌、提質、連鎖、上市”之路?
标會倒 小吃起
福建沙縣,閩中腹地,千年古城,群山丘陵環繞,人口26.65萬。沙縣小吃的崛起,是典型的“禍兮福所倚”。
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标會是曆史悠久的民間融資形式。具體到福建沙縣,因從1988年開始大規模舊城改造,一大批人拆掉舊房後要蓋新房,手頭缺錢,就去标會。中标者,錢來得快。投标者,拿的利息比銀行高得多,所以參與者越來越多,幾乎人人入标會。
因為來錢實在太快,在一些賭徒的瘋狂加碼下,一月一标成了半月一标,再到一周一标,最後成了天天都标……
終于,1992年8月,沙縣史上最為嚴重的金融災難爆發,标會紛紛倒閉,“八大會頭”逃了,不少參與者也紛紛逃往外地。
鄧世奇就是其中一個跑路者。他是沙縣湖源泉鄉錦街村人,初中畢業先回家種地後入伍,退伍後在縣城承包一家照相館。他借了30多萬參加标會,後來會頭跑掉,他欠下23萬外債,天天被債主上門逼讨,“差一點上吊”,隻得和老婆原冬英帶上剩下的5000塊錢,坐上9小時的火車逃到廈門。
當年跑路的沙縣人,大多卷起鋪蓋就走。鄧世奇和老婆卻還帶上了菜刀、擀面杖、煮馄饨的鴛鴦鍋、做肉餡的木槌……沙縣的小吃傳統有上千年曆史,原冬英的父親是沙縣民間烹饪高手,原家幾個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手藝,夫妻倆還在縣城開過“原家小吃店”,現在逃到外地,做小吃自然成了救命稻草。
第一家店因為房東中途要搬,夫妻倆幾乎血本無歸,鄧世奇“差一點去跳海”。無奈,他們擺了兩個多月地攤,才在廈門湖裡區找到12平方米的店面,挂上“沙縣原家小吃”招牌,賣起扁肉(馄饨)、拌面、茶葉蛋。本想一天能做50塊錢差不多了,不料第一天就有388元進賬。
像鄧世奇原冬英這樣,外逃者中那些有手藝的人慢慢站穩了腳跟。
消息傳開,很快,一批出門追債的人也開起了小吃店,老家的人更是坐不住。短短幾年,沙縣小吃門店在福建、廣東沿海幾個城市逐漸擴散。
政府推手
1995年,鄧世奇還清債務,還蓋起了房子。
1997年,時任沙縣縣委書記劉道崎在夏茂調研,聽到滿街都是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一問,原來是鐵匠師傅日夜加工鴛鴦鍋,當地農民背着外出開店掙錢。
劉道崎馬上就說,這是天大的好事,是條緻富門路。很快,沙縣有了全國唯一一個小吃辦公室,小吃辦主任則由民政局長樂相森擔任。
樂相森,1946年生于沙縣城關,父親曾是南平市公認技術最好的糕點師傅。樂相森從小耳濡目染熱愛做飯,17歲進沙縣糕餅廠當學徒,此後曆任糕餅廠廠長、食雜公司幹部、政府辦幹事、商業局副局長、政府辦副主任、體改委主任、民政局局長……
靠着不斷鑽研,樂相森編寫出《沙縣小吃高級工培訓教材》、《沙縣小吃經營與制作工藝》、《沙縣名點名小吃秘方彙編》、《沙縣小吃技術問答》等教材,免費開班培訓6鎮4鄉兩個街道的居民和農民。他成了官方和民間一緻公認的“小吃大師”和“沙縣小吃第一人”。
當時紅頭文件還要求,每個鄉鎮必須有一名副科級幹部留薪留職,外出開店帶頭做小吃,如果店開得好,同樣提拔重用。很多幹部剛開始很不情願出去,嘟嘟囔囔出去後就嘗到甜頭。全縣一共有200多名幹部外出經營小吃,夏茂鎮原黨委副書記羅維奎兩年多就開了18家“羅氏小吃店”。
2000年,常在火車站門口賣東西的張昌潮也抑制不住,外出加入小吃大軍。但做了三個月後,他發現配料經常不夠用。于是,他回沙縣開始專門做小吃配料。
如今,沙縣小吃辦數據顯示,沙縣小吃全國店鋪超過2萬家,6萬多從業者,年營業額近70億元,店鋪規模是肯德基的五倍,配料公司也有幾十家。
而年過六旬的鄧世奇已經成為沙縣原家小吃餐飲管理公司董事長,在“沙縣小吃文化城”擁有2000多平米酒樓,在小吃一條街擁有十幾家店面,在全國各地有數百家加盟連鎖店。
上市“攔路虎”
從1996年到現在,沙縣政府班子成員已經換了四屆,但對沙縣小吃的推動從未停止過。
1998年開始,沙縣政府成立沙縣小吃辦公室和沙縣小吃同業公會。2008年起,國有獨資企業沙縣小吃集團成立,由福建省沙縣國有資産經營有限公司投資6500萬元控股。這三大組織是沙縣小吃産業化的基石。2011年,沙縣小吃對外公布上市計劃。“保牌、提質、連鎖、上市,這是縣委、縣政府對沙縣小吃提出的總體思路。”
但當地也意識到,标準化程度差、管理不規範、經營分散,是沙縣小吃走向規模化、産業化的緻命障礙。
為此,2014年12月,沙縣小吃集團與正大集團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三年内整合6000家,五年内新增發展4000家沙縣小吃終端,實現年營業收入500億元,将沙縣小吃打造為中式連鎖餐飲第一品牌”。
但簽約快一年了,沙縣小吃依然沒有大的動靜。在北京的小吃業主羅光華加入了沙縣小吃集團和正大集團,他告訴記者,“聽正大的人說,北京區域已經有一千多家小吃店加入。加入之後,正大集團會統一供應食品,現在店裡賣的套餐飯就是他們供應的”。
目前,北京地區有三千多家沙縣小吃。“大部分人還在觀望。”羅光華說。
記者調查發現,沙縣小吃上市存在諸多“攔路虎”。
工商總局商标查詢網站信息顯示,在2006年到2014年間,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共申請9個“沙縣小吃”、“沙縣小吃SHAXIANSNACKS”商标,但其中5項商标均被駁回,狀态顯示為“無效”,另有4項于2014年申請的商标仍處于異議申請階段。
此外,在現有2萬多家店面中,沙縣政府一直推動的品牌化、标準化店面隻有3000餘家,占比不足15%。
更關鍵的是,地方政府作為沙縣小吃最大的組織者,要将分散在全國的2萬多家沙縣小吃店進行股份制改革,獲得控制權,實現連鎖經營,難度可想而知。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表示:“沙縣小吃的小股東過于分散,這個過程中還要平衡小股東和國資公司之間的利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改制過程。”
曾投資周黑鴨等知名連鎖品牌的天圖資本投資總監馮衛東則認為,沙縣小吃“這塊牌子隻能算作某種品類,簡單做商标授權,市場風險太大,整個餐飲資本市場還沒有一個憑借商标授權就上市的先例。它并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品牌連鎖商業邏輯”。
(綜合《南方周末》《新京報》《都市快報》報道)
作者 綜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