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5 15:11:12

什麼是“中庸”,你真的理解嗎?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的智慧,但卻被很多人誤解,很多人覺得“中庸”就是“平庸”,是一種委曲求全,折中,調和的思想,甚至在很多人眼裡,中庸還給人一種不思進取和消極的感覺,但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中庸》思想能上下傳承幾千年而經久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放下你的成見,和我一起了解真正的中庸思想。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什麼是中庸)1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開始我會用一個系列視頻,來和大家分享我國儒家經典,文化經典《中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普遍認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後來經過了宋代思想家朱熹注解,《中庸》獨立成為了儒家經典,和《大學》《論語》和《孟子》并稱為四書。前面我用一個系列分享過《孟子》,如果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翻看之前的視頻和文章,今天我們開始分享《中庸》。

我們先從古希臘的一個思想講起,我們都知道,古希臘是西方科學和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石柱上刻着兩行字: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簡單介紹一下德爾斐神廟,它位于希臘的福基斯,是古希臘人供奉阿波羅神(Apollo)的地方。阿波羅神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代表着光明和理性,因此對很多人而言,它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地方。古希臘人認為,德爾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臍”。在這樣一個神聖的地方,能留下的文字顯然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兩行字:

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什麼是中庸)2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一生都緻力于探索知識,認識自我。第一行“認識你自己”是一種“知”的原則,而第二行“凡事勿過度”是一種“行”原則。在我們的“中庸”思想裡面,也蘊含了“凡事勿過度”的智慧。“中庸”思想就是一種知和行的智慧,這和古希臘人的智慧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很多時候,東西方古老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中庸》說“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鮮能久矣[yǐ]!”,《論語》裡面,孔子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原則,也是做人做事的智慧。那什麼是“中庸”呢?中庸也是中用,古代“庸和用”是同一的,“中用”或者說“用中”,其中“中”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法則,而“庸”就是實用和踐行這種法則。

莊子在《齊物論》裡面說:“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也就是說,行得通的方法或具有現實可行性的策略叫庸。隻有行得通,才能取得成就。中庸的智慧,就是對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包容對立雙方的認識,對全局發展的全面認識,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對各方面認識的中和。怎麼理解呢?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什麼是中庸)3

《中庸》裡面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為什麼要“用其中”呢?兩端不好嗎?我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一個人相較于少年和老年,在中年的時候是精力最旺盛的;一顆植物也是一樣,相較于幼苗和枯萎和時候,在成熟的時候生命力是最旺盛的,枝葉也是最繁盛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要“用中”,不是一種折中,而是因為“中”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而兩端則是兩種極端,都是有缺陷的。當然這裡的“中”不僅僅是中間,而是一種恰當、适中和合理性,就像我們為人處世,做人太軟弱和太剛直都是不好的一樣。關于“中庸”的内涵,我們從四個方面講:

首先是,中與和的關系。

在《中庸》的第一篇中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段話非常重要,這裡意思是說,喜怒哀樂不行于色,不表現出來,稱之為“中”;表現出來的都是合乎度的,稱之為“和”。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什麼是中庸)4

意思是說,中就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種表現。中的狀态是天下人的共同基礎,和的狀态是天下人通行的正路。中是本質,和是正路。天下人完全做到了中與和,天地就各安其位,萬物就可以生生不息。中與和的關系,跟道家思想的“道”和“德”的關系有點類似,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道是内在的本質,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現。

就像《中庸》裡面說,和是中的外在表現一樣,中才是本質。表現出“和”就是說明你遵循了“中”,就像一個人表現出“和”,平靜,淡定,謙和,這說明内心“持中”,一個社會也是一樣,如果總是動蕩不安,這就是失去了“和”,也就沒有“持中”。中與和其實都蘊含這一種對“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種萬物本質的精神追求,這個我們後面展開。

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二個方面,“中”的表現。

在《中庸》的第四章中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這句話就深刻地體現了“中庸之道”,太聰明或者太愚笨都不好,都不是“中庸”的表現,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這顯然不是說,我們不去追求極緻,而是主動選擇中庸,這不是一種被動的策略,而是一種主動的策略。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什麼是中庸)5

第三個,“中”的用法?在《中庸》第六章中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在儒家思想裡面,都以三皇五帝為聖人,是擁有至高德行的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而舜就是其中之一,而這種智慧來自于“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兩端就表示兩個極端。孔子說,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喜歡向人詢問,又善于分析别人言語中的含義。隐藏别人的壞處,贊揚别人的好處。過和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了,然後,采納适中方式用于老百姓,這就是“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最後,如何達到“中庸”的境界呢?

《中庸》也講的很清楚,需要具備三種品質,在《中庸》的第二十章中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通智,擁有智、仁、勇三種德行的人,才能到達“中庸”的至德。為什麼是“智仁勇”呢?因為這它們是非常典型的三種德性:理智,勇敢,仁愛。

無獨有偶,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這三個部分對應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節制,這和《中庸》中的“知仁勇”是非常類似的。而且柏拉圖認為,這三個部分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平衡和諧,人就是幸福的。所以,柏拉圖說:幸福就是靈魂的和諧。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也提出了類似中庸的幸福觀和道德觀。他說,人類的一些關鍵美德,比如勇敢、節制、幽默、友好、耐心等等,它們都存在于兩種極端之間的“黃金分割點”。比如,勇敢是過度魯莽和過度怯懦之間的黃金分割點,幽默是過于嚴肅和過于滑稽之間的黃金分割點。亞裡士多德也認為,幸福的生活,就是靈魂與美德相一緻的生活,而這種美德存在于兩種極端之間的黃金分割點上,或者說它也是一種“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一種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合理适當的智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如果用上面我們講的西方智慧來說,就是“凡事勿過度”,而用道家思想來說就是“反者道之動”。凡事我們可以知道極端,但不走向極端,應該掌握一個“度”,或者“持中”,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怎樣理解中庸之道的真谛(什麼是中庸)6

你可能問,為什麼不能走極端呢?我們常說“物極必反”,保持适度的平衡,不僅僅是一種避免風險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中”是萬物的本性。《中庸》說:“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中是萬物背後的一種規律和法則,天地萬物就是因為“持中”,才能生生不息。就像地球上曾經存在過幾千萬個物種,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有自己的本性,保持住這種本性,這就是“緻中和”,這樣才能讓萬物生生不息。中庸之道,不是一種人為選擇,而是萬物的必然本性。

好了,今天我們簡單了解了什麼是“中庸”,以及“中庸”的幾個内涵,接下來我會分章節,逐一為大家分享,我們的文化經典《中庸》的全部思想。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點贊收藏,并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