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曆史,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瑰寶,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國人更加自信。
就拿每個人都擁有的姓氏來說,看似簡單的世代相傳的姓氏,其實曆經了上千年的演變。其數量從最初的幾百餘個逐漸發展到上萬之多。人們常說“百家姓”,真正的姓氏可并非僅僅隻有數百個。
如今比較常見的就是單姓,比如王、孫、趙、李等等,那些含有古風韻味的複姓似乎很少見了。
漢族人大部分都是單姓或複姓,少數民族的姓氏則相對多樣化,甚至有人的姓氏有多達十餘字。
想必上學的時候,這些名字也會是老師的“噩夢”。中國最長的一個姓,字數長達17個字,多到身份證放不下。
一、姓氏的發展曆程早在上古時期,“姓”和“氏”相互獨立,起初的社會形勢是母系氏族,母親的地位較高。所以當時的“姓”是指代母系氏族的血緣關系,而“氏”則是指代父系氏族的血緣關系。
由于當時是女性當權,因此上古時期的姓氏都含有“女”字旁。再加上婚姻關系的演變,以及各個部落的遷移,“姓”之下就會出現不同的“氏”。
直到周朝時期,“姓”和“氏”的概念就相對混淆,最後到漢朝時期,随着社會的發展,姓氏逐漸變為父系氏族的血緣關系。
從此以後姓氏的傳承方式再未發生改變,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子随父姓”。
我國古代的姓氏有很多來源方式,有的姓氏與國名和地名相關,有與排行相關的姓氏(如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也有以官職為姓氏的情況(比如司馬、司徒等等),還有以技藝為姓氏的情況(比如巫、蔔、陶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比較特殊的情況,那便是皇帝的賜姓,很多影視劇中也會有皇帝給地位卑賤的人賜姓,此後被賜姓之人的地位就可以相應提高。
比如在西漢初期被迫移民時,排在第五批的人被皇帝賜姓為“第五”,這是一個比較罕見的姓氏。當時齊國的移民共有八批,因此也就有了“第一”到“第八”的姓氏。
“第五”這個姓氏之下也出了很多能人,例如漢代的大司空“第五倫”,唐朝的宰相“第五琦”等等。
随着時間的流逝,姓氏的數量也逐年遞增。東漢時期的《潛夫論》所收錄的姓氏在四百到五百之間;唐代和宋代所收錄的姓氏則達到2500左右;明朝時期所收錄的姓氏有3625個;
到了現代,《中華姓氏大辭典》所收錄的姓氏已經有2.3萬個之多。可見這些來年,姓氏的數量一直都在不斷增長。
二、少見的“超長”姓氏
前面我們說到,最常見的姓氏就是單字姓和複姓,唯一比較有印象的四字姓就是“愛新覺羅”。可見少數民族的姓氏相對而言要長一些。
根據《中華姓氏大辭典》的收錄,我國的單字姓有6900左右,複姓有9000餘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僅有7個。
如果不是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相信大家很少能夠見到三字以上的姓氏。
《百家講壇》曾經有一期就介紹了一個九字姓,叫“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鞲”,其實這是由于電腦亂碼産生,真正的姓氏是“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
這個姓氏是蒙古族的一個姓氏,國内600多萬蒙古族人,但是僅有不到一千人是這個姓氏。
或許大家會覺得這個九字姓氏可能是現存的最長的姓氏了,其實不然,我國彜族還有一個長達十七字的姓氏,叫“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
這個姓氏光是看起來就十分可怕,想要完完整整地背下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許周圍的人叫名字的時候,也會對這個姓氏進行簡化吧。
雖說這樣的姓氏真實存在,但是它并不能完整地出現在身份證上面,在辦理身份證的時候,必須對這樣的姓氏進行簡化。因為我國明确規定,公民的姓名必須在六個字以下。
結語
這樣的姓氏雖說很奇特,但在日常生活中确實不太方便,個人覺得這樣的姓氏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名詞,最好是簡單卻又不失特色。這樣的姓氏未免過于繁瑣,反而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多的麻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