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一次吃多了會怎樣?來源:科技日報乳制品廣告中常用“益生菌”來宣傳産品的保健功效然而,前不久《新科學家》雜志發文稱,益生菌基本無益,甚至可能有害,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益生菌一次吃多了會怎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科技日報
乳制品廣告中常用“益生菌”來宣傳産品的保健功效。然而,前不久《新科學家》雜志發文稱,益生菌基本無益,甚至可能有害。
該文指出,益生菌在腸道内的生存狀況因人而異,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萬能益生菌。接受抗生素治療後,服用益生菌不僅不能幫助恢複和改善腸道系統,還會造成腸道微生物系統混亂。
那麼,益生菌到底是什麼菌?對普通人群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益處?那些宣稱含有益生菌的食品,以後我們是吃,還是不吃?帶着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為您探尋真相。
益生菌是腸道免疫力的“培訓員”
說到菌,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細菌,而且總習慣性地認為細菌有害。其實,要沒有細菌,人是無法存活的。
細菌大緻可以分為三種,分别是:益生菌(對人體健康有幫助)、緻病菌(會使人體生病)、條件緻病菌(俗稱“牆頭草”,寄居在人體一定部位,在正常情況下不緻病,當機體平衡狀态被破壞時可引起疾病)。
“對人體有益的細菌我們叫它益生菌,它可以平衡腸道的pH值,促進體内菌群平衡,從而讓身體更健康。”北京小湯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醫師趙潤栓解釋說,腸道掌管着人體70%以上的免疫功能。如果說腸道是免疫力的培訓基地,益生菌就是培訓員。“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群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态平衡。”
簡單來說,益生菌是一種可以保持消化道有益菌和無益菌平衡的一種活性微生物。關于腸道微生物,有一個占位理論。也就是說,假設腸道裡面有100個位置,其中50個是益生菌,另50個是緻病菌。我們攝入益生菌是去搶緻病菌的位置的,搶的位置越多,益生菌占比越大,緻病菌緻病的可能性越小。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糧農組織(FAO)對益生菌做了界定:通過攝取适當的量、對食用者的身體健康能發揮有效作用的活菌。
“益生菌與我們人類的健康長壽息息相關,數千年來人們一直食用的食物,如酸奶、豆豉、納豆、泡菜、酸菜以及紅茶菌等都是益生菌食品,這些食品中有益的微生物,如酵母、乳酸杆菌、放線菌、雙歧杆菌、枯草杆菌等可以在滿足我們味蕾的同時,還有益于人們健康。”趙潤栓進一步解釋道,常見的益生菌如雙歧杆菌、乳酸杆菌和鍊球菌等等,他們與腸黏膜緊密結合,構成腸道的一道屏障,抑制條件緻病菌的過度生長,以及阻擋外來緻病菌的入侵;同時益生菌刺激腸黏膜分泌黏液及細胞因子,這些物質可以抵禦病原菌侵入;益生菌還可以促進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
目前人們對細菌的認識還遠遠不夠,迄今為止,雖然國内外很多實驗已證實細菌與肥胖、過敏、炎症、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帕金森氏症、癌症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内在聯系,但确切機制并不明了。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表示,益生菌的有效性并未經過嚴格的臨床試驗,食品與藥品管理局也從未給出官方認證。
菌群貴在按一定比例相互制衡
腸道菌群是人類最龐大的菌庫,栖息着大約100萬億個細菌,其中包括了細菌、真菌、古菌以及原生動植物(甚至病毒)等種類衆多的微生物。腸道内細菌總重量可達1—1.5公斤,把一個人的腸道裡所有的細菌連接起來,長度能繞地球兩周半。腸道菌群與人體是共生互利關系的統一體,又被稱為人的“第二基因組”。在趙潤栓看來,數量龐大的細菌足以影響一切生命活動,包括藥物代謝、藥物的毒性和功效、食物消化、吸收、排洩等等。
雖然腸道内細菌數量龐大,但細菌也是很脆弱的,壓力、手術、藥物、輻射、感染、年齡、抗生素、飲食結構都會對菌群平衡造成影響。一旦菌群出現失衡,就會引起各種不正常的表現。這時候,人們可以通過服用一些益生菌産品,或對益生菌生長有幫助的食品來重建平衡。理論上,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實際上,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身體裡哪些細菌需要補充,或補充多少就剛剛好,也不見得補充益生菌就一定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也不見得緻病菌或條件緻病菌的補充就完全沒有好處。
關于補充益生菌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幾千項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其中益生菌相關的臨床研究數量也在逐年上升。在針對腸道調節、調節免疫、緩解過敏、抑制癌症以及女性健康等方面,都有許多積極的實驗結果。雖然大多數被聲稱的功效仍欠缺充足的證據,但也幾乎沒有副作用的報道。
針對最近國外期刊的觀點,趙潤栓指出:“這要辨證地看。益生菌少了,通過補充益生菌,能夠幫助腸道菌群重新實現菌群平衡,從而恢複身體健康,這一點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行得通的。”
那麼,為什麼該期刊得出的結論不支持使用益生菌産品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話:那些使用益生菌補充劑的觀察組的腸道很快就被益生菌占領了,但其原有的健康菌群系統用了長達6個月的時間才恢複,即益生菌造成了腸道微生物系統混亂。“這段話指出了補充益生菌的不良後果,就是導緻了原先腸道菌群的比例失衡。”趙潤栓指出,失衡,就意味着紊亂,本來三足鼎立,現在一隻腳過長,必然不能保持穩态。“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腸道的健康,貴在菌群按一定比例相互制衡,哪怕你是有益的細菌,給多了,也是不可以的,甚至是有害的。”
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補充益生菌
那麼,我們是否因此就不敢吃益生菌食品了呢?趙潤栓明确表示,大可不必因噎廢食!盡管理想的狀态是我們知道腸道缺了什麼益生菌,缺了多少,通過補充增加了多少,是否補到剛剛好,但這種理想的狀态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不能因為幾篇報道就全盤否定補充益生菌的價值。“而且關于細菌的認識,或許我們還很膚淺。”
趙潤栓表示,國外期刊報道的研究僅由21例志願者的數據得出的結論也未必就是真理,畢竟樣本量還是很少的。與其糾結于吃了這種益生菌産品是好還是壞?不如放下這種糾結,享受一下風味酸奶帶給我們的愉悅。酸奶好不好姑且不談,但糾結的心态是一定不好的。何況,我們可以通過身體的反應來判斷吃了這種産品是有利還是有弊。原先便秘的,現在好排便了,原先腹脹腹瀉的,現在改善了,那就說明适當地吃點是可以的,不必糾結我補充的菌株是否合适,是否補多了,是否造成菌群失衡了。
趙潤栓認為,凡事都講究過猶不及,益生菌制品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多多吃,也沒必要天天吃,多多吃。對于身體健康,飲食結構科學合理的人來講,少吃或不吃益生菌制品也完全可以。“對于2歲以下的嬰幼兒,是不建議補充益生菌的,因其腸道菌群正處于建立期間,所謂的益生菌,可能對于腸道功能尚未健全的嬰幼兒來說未必是好事。而對于年齡偏大的人來說,受年齡、疾病、藥物、飲食等的影響,其腸道菌群可能存在益生菌不足的情況,則可以适當使用益生菌制品。”趙潤栓如是說。(記者 李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