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工行融e購介紹

工行融e購介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10:19:56

工行融e購介紹(工行融e購下架背後)1

銀行電商,這一誕生近十年的業務創新嘗試,最終還是黯然退場。

近日,工商銀行發布公告,其電商平台“融e購”個人商城相關服務,以及企業商城公開銷售、商圈銷售、跨境貿易等相關服務,将于6月30日24:00時停止。

2021年末,據钛媒體App了解,在工行手機銀行中,已支持開展“積分兌換”等業務,“融e購”App将于2022年6月底停止服務。而在這份關停公告發布之後,工行相關人士向钛媒體App确認,“融e購”部分業務如積分兌換、貴金屬購買、公益捐贈等業務已融合至手機銀行。

在此次停止個人商城等相關服務之前,工行“融e購”已上線八年(2014年1月推出),工行也是國内最早嘗試電商業務的銀行之一。2012年末,伴随着互聯網金融大潮,大型商業銀行開始入局電商平台,建設銀行率先開設了國内首家銀行系電商平台“善融商務”。緊接着,工商銀行“融e購”、中國銀行“中銀易商”、農業銀行“E商管家”、交通銀行“交博彙”漸次出現。

除工行選擇關停之外,農行目前經營的“興農商城”在今年1月1日後,由農銀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平台運營主體自今年4月25日起,變更為建信金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行、交行的相關業務也罕見公開信息。

十年之後,五大行其下的電商平台均未能實現當年的宏願,到底敗在了哪裡?

曾經的龍頭範例

“融e購”曾一度被視為銀行布局電商業務的龍頭範例。

2014年1月,工行推出“融e購”,涵蓋B2C、B2B兩大業務布局——“融e購”B2C電商平台以“名商、名品、名店”為定位,集網上購物、消費信貸于一體;面向企業客戶的“融e購”B2B平台,提供供應鍊、專業批發等市場模式。

與“融e購”同步推出的是即時通訊平台“融e聯”、直銷銀行“融e行”,這三大平台得到了時任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力推。工行方面宣稱,加強“三大平台”的共聯、共享、共通,推動互聯網金融單項産品創新向整體服務模式創新升級發展,加快構建産品量多質優、客戶交易活躍、線上線下交互、服務運營完備的互聯網金融體系。

伴随着互聯網金融戰略的落地,作為戰略具體執行部門,工行電子銀行部、産品創新管理部、信息科技部負責人都進行了“換帥”。

彼時的公開報道曾提及,“執掌工行互聯網金融戰略三大部門“帥印”的三位總經理中,兩位是博士,且均為中歐商學院EMBA,受過系統商科訓練,又有較多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研究,且都有分行工作經曆。三大部門在工行内部亦有e-ICBC戰略“三駕馬車”的說法。”

業務上線伊始,“融e購”成績單在工行财報中得到了詳細公布。2014年,“融e購”注冊客戶超1200萬人,交易額突破700億元。2015年,交易額超過8000億元,注冊客戶超過3000萬戶;

2015年,時任工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侯本旗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融e購”已成為部分商戶戰略轉型的重要平台,部分知名商戶已開始将經營主戰場從以價格戰為主的傳統電商網站,向以“品質為先”的“融e購”轉移,交易份額也已逐漸超過其在其他電商平台的銷售占比。

此後的2016年-2018年,工行“融e購”電商平台年交易額分别為1.27萬億元、1.03萬億元和1.11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融e購”從上線到年交易規模突破一萬億,僅用了3年,而達成這個規模,電商巨頭阿裡努力了12年。

截至2019年末,“融e購”用戶達1.46億戶。但此後,“融e購”就工行年報中就鮮有提及。

2021年12月29日,工行發布公告稱,将對“融e購”個人商城進行功能升級,升級後,将關閉非自營商品或服務的純現金購買模式。

近半年後,公開發布公告,“融e購”個人商城相關服務及企業商城公開銷售、商圈銷售、跨境貿易等相關服務均将于6月30日24:00時停止。對于個人用戶,如需進行積分兌換、購買貴金屬和公益捐贈,可登錄手機銀行辦理;對于企業用戶,票據經紀、工行集采、司法拍賣等服務功能入口則遷移至工商銀行門戶網站首頁。

一度集體追捧

綜合工行以及其他各家銀行入局電商時的表述和戰略布局,可以一窺十年前電商受到銀行追捧的原因所在。

首先是場景金融的探索。

彼時的工行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在1.0的網點時代,銀行競争的關鍵是空間和時間;在2.0的網銀時代,銀行競争的關鍵是功能和安全;在3.0移動互聯網時代,銀行服務的競争核心是場景和體驗,誰的應用場景豐富、客戶體驗好,誰就能赢得更多客戶,大量的銀行應用場景被互聯網企業占據,這就是銀行的“痛點”,需要尋求突破。

其次是通過自營電商平台獲取數據信息。

時任建設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徐捷曾在回應“為何建立電商平台”時直言,傳統銀行線下業務量大,但對企業賬務信息丢失量也非常大。通過電子商務平台中客戶詳細的交易記錄,由銀行去進行評級,實時授信,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徐捷認為,銀行不能把企業在第三方支付機構交易的記錄做為融資的憑據,隻有通過“善融商務”平台進行有效的交易積累的信息記錄,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服務。

此外,組建電商平台也是當時的國有大行開展互聯網金融轉型的重點抓手。一位國有大行相關業務負責人對钛媒體App表示,當年之所以組建電商平台、推出獨立電商App正是為了通過組建新團隊、推出新産品,嘗試突破銀行内部的“部門牆”,從内部減少互聯網金融轉型的阻力。

可以說,單一的電商業務對于銷售收入上的貢獻,遠不及其在銀行全盤布局中的戰略性重要。如今來看,銀行十年前定下種種目标難言實現。

至于為何銀行系電商為何在近半年内動作頻頻,或選擇關停、或選擇剝離業務,将經營主體調整至其子公司。有報道指出,此次調整與監管要求有關。此前,監管部門明确要求銀行剝離非銀業務,銀行項下不得成立非金融業務子公司。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工行此次調整與監管可能并無直接關聯,銀行在開展電商業務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才是主要原因。

陷入集體困局

2018年,中國銀行業協會曾發布關于銀行系電商的統計數據,截至當年底,自建電商平台的銀行共有23家,2018年銀行系電商交易總額為20098.04億元。這意味着,交易總額超過1萬億元的工行一家獨占交易份額的半壁江山,而工行遵義分行也曾發文将“融e購”形容為“國内第三大電商平台”。

但是,銀行電商兩眼經營數據的背後,其用戶評價也毀譽參半。銀行系電商平台不乏忠實粉絲,認為有大平台背書,分期便利,價格便宜,正品保證。

與此同時,也有市場調研指出其存在着諸多問題。在國内電商專業消費調解平台電訴寶近年來發布的《全國金融科技電商消費評級數據》報告中,工行“融e購”、建行“善融商務”、中行“聰明購”等常常被列入“不建議使用”名單。主要提到的問題包括,發貨問題、退款問題、網絡欺詐、商品質量、虛假促銷和訂單問題。

這背後的核心問題是,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相比,銀行系的電商平台往往隻是一個代銷平台。

一家股份行電商業務人士告訴钛媒體App,銀行電商隻是搭建了一個招商平台,滿足一定條件的品牌方或者代理商均可以入駐其中,物流和售後都由入駐方負責,電商平台在其中應該承擔運營管理的角色。

該人士還表示,甚至有部分銀行還将這一部分的運營管理業務外包給其他機構。此外,銀行的業務特點、目前的監管要求也決定了銀行不可能在倉儲、物流等方面下大力氣與電商平台競争。

在這一背景下,銀行系電商的服務體驗勢必難以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相比,本來就深陷紅海的電商市場難以再容得下一批金融跨界者。經過近十年的探索,銀行終于發現,電商并非是其所擅長的業務。

(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蔡鵬程,編輯|天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