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話在明代的官話是安徽語言,到了清代便稱為“京片兒”或“官話”,這皆與當政皇帝的籍貫有關系。老北京話多帶兒音,說話還有吞音現象,如果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很難懂。
1、兒話音篇
有人說,北京人說話愛加“兒”音,的确如此。比如,“倍兒好”“發小兒”“大年三十兒”等等。别的不說,兒化音聽起來有種特别的韻味,人們常用兒化音來表示一種喜愛和親切的感情,比如“小花兒”“小孩兒”“大高個兒”“我們去看電影兒”。
這些兒化音裡帶有一種愉快的感情在裡面。話說回來,這兒化音不是亂加的,亂了讓人笑話。就拿小張、老張來說吧,管年輕的小張可以叫“小張兒”,但上歲數的老張,叫“老張兒”,叫着和聽着都不是這回子事兒。狗兒、小車兒,等大了、老了就得說是“老狗”、“老爺車”了。
還有些挺有意思的詞兒,像什麼“拔分兒”、“拔個頭分兒”、“放分兒”、“擺譜兒”、“跌分兒”、“丢分兒”、“掉價兒”、“栽面兒”。
咱再來兩句:
1)、那(nèi)主兒
指那個人,含貶意。
例句:那主兒可不是好惹的。
2)、搓火兒
生氣、憋氣。
例句:今兒這事兒明明是對的,反被家長教訓一頓,真是太搓火兒了。
3)、倍兒
特别,非常
例句:身體倍兒棒!
4)、摳門兒
小氣,吝啬。
例句:這人對家人可摳門兒呢,舍不得給媳婦花錢。
5)、就手兒
順手兒、順便。
例句:您就個手兒,把垃圾帶出去!
2、吞音篇
正宗的京片子說話愛“吞音”,有人形容:“說的話像是從舌尖兒滾過去的”,吞掉的音會變成一個“兒”字,所以顯得兒化音多。例如:“不知道”說成“不兒道”,“知”吞了變成“兒”;“告訴你”說成“告兒你”,“訴”吞了變成“兒”。。。
平時喊人,比如喊奶奶,一開心了,就喊“奶内”。哥們兒間有日子沒見,哥哥也會叫成“哥給”,比如孫子叫“孫賊”、小子叫“小賊”,讀重音是種感情的宣洩。哥們間開玩笑時,喊一聲“孫賊”,那準是鐵磁;若換成别人,便可能一句罵人的話。
1)、公乳墳兒
2)、石影山兒
3)、馬丫鋪
4)、燈兒口兒
5)、裝墊兒台
3、損人篇
老北京人诙諧幽默、愛損人是天性,這話裡也就帶出來了。朋友間相互損沒得說,甚至不熟悉的人,照樣拿過來損。被說的人往往“啞巴吃黃連”,不明就裡的甚至得花點時間才能回過味兒。
如果責怪某人沒經驗,就說“你怎麼掰不開鑷子了?”比如說“你奶奶正誇你呢,你快回家去”,意思是“你是一好孫子”。再比如“你怎麼嘴裡叼一襪子”,意思是“你嘴太髒、太臭”。
如果你在路上騎車,急刹車給人碰着了,人家一句:“沒事沒事,您這車閘在哪修的,它怎麼那麼靈呢?”您聽聽,誇着就把人損了,讓你沒脾氣,趕緊道歉。
4、幽默篇
老北京人幽默勁兒,全在老話兒裡。就跟聽故事差不離兒。平日裡,北京人見人愁眉苦臉的,一準兒說,你瞅着,内個誰,總是“一臉舊社會”;要說這人相貌不咋樣,非得說長得“對不起觀衆”或“有礙市容”。
早上老北京人瞅見一熟人也上公共廁所,也會來把幽默,一般這樣說“哎喲!您這麼忙還親自上廁所啊 ?”北京人的幽默遠不止這些。比如,7天長假還沒能好好休息,就要上班了,有時候他們會自嘲說,“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沉重!”
5、俏皮話篇
北京人說話俏皮,還透着那麼點兒浪當的勁兒,按當下時髦的話講該是“樂活”,比如,老北京人數落一個遊手好閑的朋友,他會說,“你瞧你平時那個德行,樣兒大了你!裝的人五人六兒的,還挺像那麼回事兒。
實際上滿肚子的幺蛾子,除了整天遊手好閑,要嘛就是鼓搗點兒嘎七馬八的事兒出來。”您瞧,這數落人,這話裡話外,全透着那麼點兒浪當的勁兒。
6、頭禅篇
北京人說話愛說口頭禅,現在年輕見面就是‘操’,‘你丫’、‘傻X’之類。老北京人可不這樣,他們的口頭禅是這樣說的,如兩人碰面打招呼,會說一句:嘛呢,意是問你幹什麼呢的意思,不懂這詞,别人還以為罵他了。
北京人當表述一件事的時候最愛用“那什麼……”,用以替代他要說的内容。有趣的是,說者與聽者都不感覺彼此有障礙,心有靈犀地繼續他們的話題。除此外,還有詞也是北京人愛說的口頭禅,如得嘞、回見了您呐、沒轍、嚯!好家夥、嘿!我說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