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過年的風俗包餃子由來

過年的風俗包餃子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05 20:03:31

過年的風俗包餃子由來?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過年的風俗包餃子由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過年的風俗包餃子由來(過年吃餃子風俗的由來)1

過年的風俗包餃子由來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民俗專家介紹說,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味。說到過年的吃,總是“初一餃子”打頭兒。

首先從形狀上來說,餃子形狀像元寶,有招财進寶之意;其次從名稱上來說,在大年初一的子時新舊交替,“餃子餃子”取的是辭舊迎新、迎接新春之意;另外從制作過程上來說,餃子是面粉包制餡料做成的,這個制作過程有團員合作之意;另外包餃子過程往往要家人一起,這也意味着團圓;而餃子餡煮好之後形狀像一個丸子,這也預示着團圓。所以過年吃餃子寓意着辭舊迎新,招财進寶,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提到餃子這種食品的由來,就要提一提東漢末年的瘟疫大流行。史料上記載漢獻帝在位期間,天下連續爆發瘟疫,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有4位都是死于這場瘟疫的。另外我們看到很多三國人物都英年早逝,比如郭嘉、法正、周瑜、魯肅、還有呂蒙,這些人的英年早逝十有八九都和那場大瘟疫有關系。在赤壁大戰過程中,曹操燒船撤退,一方面是因為遭受了火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遭到了瘟疫的襲擊。軍中爆發瘟疫,士卒大面積感染,整個曹軍的戰鬥力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曹操才采取了撤退的措施,燒船也是為了消毒。按照曆史規律來說,“大疫必有大醫”,東漢末年出現了三位神醫,分别是張仲景、華佗和董奉,這三位被稱為“建安三大神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序言當中就提到了,他的家族鼎盛時期人口超過200多人,但是在10年之間有2/3的人死于瘟疫流行,張仲景自己下定決心要救死扶傷,治病救人。

在給老百姓看病過程中,他發現很多人感染瘟疫是由于自身免疫力比較低,能量不足,身體寒涼。而且東漢末年氣候也出現了異常,平均氣溫就是比較低,到了冬天天氣特别寒冷,而且寒冷的氣候還影響了農業生産,莊稼欠收,老百姓缺衣少食,在饑寒交困之下,當然體質下降就容易感染瘟疫。而且很多人的耳朵還被凍傷了,這個就屬于能量不足,末梢循環不好。

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張仲景就發明了一種給人們增加能量,加強營養,改善體質的食品,這種食品叫“祛寒嬌耳湯”。就是用羊肉做餡料,拿面皮包裹,包成耳朵的形狀,再放上胡椒一類的辛辣的食材,然後在熱湯當中煮熟,趁熱吃下去,一下子就可以驅走寒涼,增強體質。

張仲景親手制作這種“祛寒嬌耳湯”,然後免費分發給老百姓,這樣的活動在春節前後也一直在堅持進行。所以人們在春節吃餃子,一方面是為了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他發明的“祛寒嬌耳湯”,就是我們今天吃的餃子的雛形。我們中國的很多年俗都符合這樣的規律,起源于秦漢,普及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吃餃子這件事也不例外,唐代管餃子叫“月牙馄饨”,宋代叫“角子”,這個“角”是三角的“角”,元代和明代餃子又稱為“扁食”,到了清代還把它稱為“煮饽饽”。

過年吃餃子還有增強體質,吉祥安康之意。餃子這種食品寄托着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對新的春天的美好祝願。這種食品和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種小麥的地方就吃餃子,那産糯米的地方就吃湯圓。張仲景是河南人,河南是小麥的産區,所以他的“祛寒嬌耳湯”就是用面粉制作的。(來源于趙玉平公衆号平講平說,有增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