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你從來都沒吃過的餅

你從來都沒吃過的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3 08:14:11

你從來都沒吃過的餅(你吃的每一口饅頭)1

網絡配圖

□李丹

在古代,餅是各種面食的總稱。《說文解字》說:“餅,面餈也。”“餈”後來寫作“糍”,是把稻米搗碎以後制成的食物,如稻餅,現在南方還有用糯米做的糍巴。

上古時期,人們以稷、黍、麥、菽、稻等各種糧食為主食。由于那時尚未發明磨盤,吃面食可能性很少。在先秦的主要典籍中很少見到餅字,隻是在《墨子》中偶然出現過。到了漢初,有關面食的記載就相當多了。相傳漢高祖的父親劉太公不習慣過宮廷生活,劉邦便按照家鄉的格局為他建了一個新豐邑。不但街道、房屋、雞舍一仍其舊,就連當地的酒肆、餅鋪也都照樣搬來。由此可見當時吃餅的習俗已經十分盛行了。

魏晉以後,餅的花樣已較多,大緻說來有這樣幾種:一是籠屜蒸的,這就是蒸餅。開始是死面的,所以有“牢丸”的稱呼。後來人們發現了發面的方法,這就有了“起面餅”。蒸餅的形狀也在不斷改進,由扁平逐漸變成圓形,這就有了饅頭。相傳諸葛亮征伐西南地區,見到當地人用人頭祭祀,就讓他們改成用面做的饅頭來代替。所以一些記載事物起源的書,都把饅頭說成是諸葛亮發明的。到宋代,宋仁宗名“祯”,“蒸”與“祯”字音相近,于是宋代蒸餅叫“炊餅”。《水浒》裡武大郎賣的炊餅,也就是蒸餅,近似今天的饅頭。有了饅頭以後,裡面夾了餡,這就是包子。在宋代,包子鋪已經很普遍了。

另一種是在火上烤或烙的,叫做爐餅。撒上些胡麻(芝麻)的,叫做胡餅,也叫胡麻餅。唐朝時京城裡的胡麻餅又香又酥,是上等食品。白居易詩《寄胡餅與楊萬州》有“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的句子,可以為證。這就是今天的燒餅了。後經古人改進,出現了餡餅。

宋代有貴官郭進,其家以善制“蓮花餅”著稱,這種餅的上蓋可以取下,露出的餡分為15格,每格是一種不同的餡,都用珍貴稀罕的食物制作,而且還做成為15朵美麗精緻的蓮花,顔色由白到紅,由淺及深,令人不忍下箸。

從文人吳均所作的《餅說》裡,更可以窺見富貴人家做餅的豪華。所需材料要用安定的麥、河東的蔥、隴西的牛犢、枹罕的羊羔、張掖的豉、濟北的鹽、洞庭的橘、新豐的雞,而且要指定用洛陽董德家的磨來磨研,其後“燃以銀屑,煎以金铫”,使賓客“既聞香而口閉,亦見色而心迷”。有色有香,餅的吸引力又怎樣呢?束晳的《餅賦》裡說得更為形象化:“行人垂涎于下風,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幹咽。”

餅在古人愛國禦侮的曆史上也有着它的光榮地位。明代抗倭名将戚繼光鎮守東南海防。他率領的軍隊為了抗擊從海上潛入内陸騷擾的倭寇,常常日夜行軍、作戰,連進餐的時間都沒有。為此,戚繼光下令制作一種中間留有孔洞的幹餅,穿成一串發給士兵,随時充饑。後人因此把這種餅定名“光餅”,以紀念戚繼光,并成為福建一帶地方名吃。

關于餅,還有個富含哲理的故事。宋代有個民間餅師,手藝很高,他又生性樂觀和藹,善于唱歌。每天,他在街頭當爐制餅,邊操作邊唱歌。城裡不少居民都把在他爐邊吃餅聽歌作為一種生活的享受。做餅收入不大,餅師自己的生活比較清苦,每天三頓也隻能用餅充饑。有個富翁看他老實巴交,就借給他一萬銅錢讓其擴大營業改善生活。餅師有了這許多錢,成天苦思苦想怎樣使用它,做餅時神志恍惚,質量迅速降低,歌也唱不起來了。有了錢,不再吃自己做的餅了,餅的味道好壞也沒有數了。隔不多久,老主顧們都不再願意買他的餅了。這個故事說明,“心在餅”,餅才好吃,才能成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