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别做無效社交

别做無效社交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6 01:55:59

别做無效社交?來源:半月談導讀,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别做無效社交?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别做無效社交(告别無效社交)1

别做無效社交

來源:半月談

導讀

最近,“無效社交”成了一個戳心的熱詞。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談生活還是談戀愛,無效交際都令人身心俱疲。如果說,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讓很多人卸下了物質包袱,那麼社交界的“斷舍離”,就是一種減輕精神包袱的決心。告别“無效社交”,看似過于自我,實則是對更高層次人生境界的追求。

“無效社交”,轉身不知誰是誰

“今年最大的感悟,拒絕無效社交。”一位美食博主無意中發的帖,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讨論。幾乎每個人都有被“無效社交”困擾的經曆和感受。

職場上的“無效社交”,成了吐槽的重災區。“遞了一圈名片,加了一堆微信,轉身不知道誰是誰”“現在真心不敢在朋友圈發東西,也不喜歡在QQ發說說,别人疲于點贊,自己累于應付”……有數量沒質量、不真誠不簡潔,人脈投資的有效性飽受質疑。

生活中的“無效社交”,都是有苦難言的人情。比如“情緒垃圾桶”型社交,找你就是倒苦水,三句不離負能量,你不聽,對方還會覺得你不尊重ta。“尋找優越感”型,物質上淩駕于你,在你面前炫耀自己有錢的苦惱;精神上壓制你,說你懂的太少。

戀愛中的“無效社交”,相親過的人都懂。我想找靈魂伴侶,你跟我談車房工資;話多了你說浮誇不穩重,說少了變成高冷小傲嬌。“再也不想經曆相親的尬聊了。不是一路人,沒必要硬湊在一起,還能節省逢場作戲的投入開銷。”網友“CHENXX”說。

于是,一本名為《請停止無效社交》的書應運而生。作者犀利地指出:“你忙于交際、疲于應付,雞同鴨講的尴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别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别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

作者試圖将那些沉溺于無效社交海洋的人們打撈上來:“你的人生你做主,不要與負能量的人糾纏,與三觀一緻的人玩耍才是正經事。”不可否認,這罐雞湯還是實用的。書中提到了不少提高社交有效性的方法,比如,以共赢思維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結識“超級交際樞紐式”人物,等等。

然而,從人際關系學維度,這份雞湯并不足以撫平無效社交的“戳心”之痛。你擁有再多的“人脈”,卻始終感到“冰冷”。有多少“人脈”,願意在你失落時伸出援手,在你成功時替你高興?

告别低境界人生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更渴望有溫度的社交。以90後、00後為主的年輕人發起的社交“斷舍離”運動,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拒絕尬聊、拒絕混“圈”,屏蔽“杠精”,清理“僵屍友”。

“三觀不合很難做朋友,沒必要講那麼多大道理,思想不在一個高度上不必互相說服。”網友“繡花家的美胖妞”說,“長大了就是要學會做減法,核心社交圈的人,甯缺毋濫。”

心理學專家郝永剛在《人生境界論》中認為,根據人的知、情、意三種心理過程來劃分,人生境界可分為思想、道德和審美境界三種類型。高層次的人生境界,意味着思想深遠、道德高尚和審美品位高格,也意味着擁有高遠的人生态度和深層次的幸福體驗。

而自我超越的能力,對人生境界的層次高低起主導作用。有效社交,是幫助一個人提升“自我超越”能力十分關鍵的因素。譬如遇貴人,繡錦飾婀娜。說白了,社交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你成為更高層次的人。如果你的社交圈裡多是雞毛蒜皮、瑣事八卦、比美炫富,那麼你的人生境界便會長久停留在“人間煙火”裡,對自我超越的助力十分有限。

主動告别“無效社交”的人,無疑是領悟到了這種真谛。隻有優秀的人才能獲得有效的社交,而有效的社交将會成就更加優秀的自己。花更多時間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交中得到對等的回應和幫助。

“人脈”不能代替“朋友”

有效和無效社交的界限,有時候并不那麼清晰,和誰交往、值不值得交往,不能太看重“人脈”效應。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時的玩伴,更不是“人脈”,這也是人們羨慕伯牙子期、管鮑之交的原由。

俞伯牙與鐘子期初見時,前者已是傑出琴師,後者隻是個打柴人,若以身份地位、涵養見識差别判定與對方接觸是“無效社交”,也就不會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

管仲在世人看來貪财怕死、識人不清,絕不是“人脈”合适的發展對象。但鮑叔牙卻看到了管仲的經才偉略和懷才不遇,做生意照顧他,仕途上舉薦他,還讓他取代自己做了齊桓公的丞相。

最近還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蘇東坡和文同、巢谷之間的“高質量”友誼。

文同是蘇東坡的表哥,兩人一生相見寥寥,卻深知彼此的“妙處”,有聊不完的共同話題,可謂很好地诠釋了何為“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巢谷這位朋友,算是蘇東坡真正的“患難之交”。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巢谷出現了,幫其開荒種田、纾解寂寥。蘇東坡調回汴京當翰林大學士,貶谪時不見的“朋友”紛紛出現,巢谷卻遍尋不着。直到蘇東坡又一次被貶海南,巢谷在趕去相助的路上病死他鄉。

古人的情義,今人并非不可得。一位資深媒體人曾與我分享過這樣的感受:“我在北京打拼的第一年,一無所有,可每周末都會有一個朋友來看我,給我送吃的。他曾經說‘無論你是誰,你都是我兄弟’。後來,我有點名氣了,他依舊跟我說‘别以為你是誰,你就是我的兄弟’。這種人,不适用人脈社交規則,不用等價交換,隻用感情平等。”

人脈廣、朋友少,終是人情淡薄,孤行無力。友情,皆因“無所求”而深刻。“少時一起喝酒,中年一起喝茶,老來一起喝藥”,這樣的朋友不用多,三兩個足矣。

來源:《半月談内部版》2019年第6期

作者:俞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