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北京,空氣中透着一股冷冽,行走在海澱區三虎橋南路的小巷中,若不是有備而來,很難注意到在街邊尋常的居民樓、小飯館、小商店和菜市場之間,隐藏着一家風格“低調”、平平無奇的人文考古書店。
店内環境簡樸清幽,總共125平米的兩間屋子裡,擺滿了頂至天花闆高的103個書架,陳列着密密麻麻的考古、文博類書籍,書架間的距離狹窄到隻能容納一人穿行。書店裡也僅有四名工作人員——年紀不大、面容清秀的女店長洪霞,三名長期穩定的店員。自從洪霞大三開始來這家書店兼職,到接手這家書店,至今已經有十年時光。
起初,這家隻售賣考古類書籍的“小衆”書店并沒有多少客流量。洪霞說,那時,在這裡一兩天見不到一個顧客是常态。後來,這家書店在京東開了名為津安考古文博圖書專營店的第三方店鋪,店鋪好評率一直很高。去年8月,有媒體對店長洪霞進行了專訪,挖掘出人文考古書店背後的故事。創始人安也緻的探索和堅持讓書店走出生死,洪霞十年如一日對書店的初心打動了不少讀者。看到這篇報道的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也采訪考古書店,并發表長篇報道,此後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人物雜志及多家權威媒體相繼報導,小巷中的“考古書店”被更多人“看到”。
“高冷”考古書店摸索生存之道專業成為“硬核”法寶
很多人會發問,是什麼讓如此冷門的考古書店存活至今?從創始人安也緻和洪霞身上不難看出,專業與堅持是人文考古書店的生存“法寶”。2011年書店開業時,行業正值低迷期,考古書店也經營困難。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專營考古文博類書籍的獨立書店,考古書店沒有跟風那些網紅書店賣咖啡、出甜點的“商業經”,而是堅持以賣書為唯一收入,而且不斷精益求精注重書的專業性、品質。10年來,主打考古文博的專業定位從未改變。
術業有專攻,為了強化書店的“專業”特質,那些有“熱銷潛質”的通俗類讀物都被洪霞排除在了進書類别之外。“這類書的觀點不一定經得起考證。考古書資料性很強,來店的讀者基本上是沖着資料來的。我得為他們負責。”洪霞解釋說。
最初書店占地僅30多平方米、隻有一排書架,标記用的是26個英文字母,但随着書架越來越多,字母不夠用了,就換成《千字文》。10年日積月累攢下的書,為内行人搭建了知識的寶庫。考古行業的從業者如大學、研究機構、博物館等領域的工作者和學生,都是人文考古書店的固定客戶,書店每月增加150種新書、展示1萬多種、收藏6萬多種書的專業實力,使其成為民營考古書業的頭部選手。
慕名而來的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李延彥,就曾在甲骨文書架前贊歎,“太全了!别處沒找到的書,這裡都有。”遠在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柳揚,每次回北京都專程到考古書店“按斤買書”。每次兩個箱子,湊夠48公斤……在考古書店,像這樣的“鐵粉”還有不少。如今固定客源從國内發展到國外,洪霞說,國外訂單約占書店年銷售額的5%。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等國的一批考古學者成了書店的回頭客。
不同于普通書店“人選書”的法則,人文考古書店遵循着“書選人”的非常規路徑。靠着“回頭客”們的口口相傳,書店被越來越多圈内人熟悉認可,因為熱愛和堅持,這家“小衆”的書店最終也走進了大衆的視野。
小衆書店如何打開線上渠道?京東對第三方商家的扶持提供助力
從最初的困難重重,到如今的穩住陣腳,乃至網絡“走紅”成為打卡地,熱愛是洪霞不變的初心,專業是支撐她把賣書做到極緻的“王道”,而考古書店與京東的故事,則為實體書店的線上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
2014年10月,人文考古書店入駐京東,成為一家圖書第三方店鋪,店名為津安考古文博圖書專營店。起初在選擇網絡圖書平台時,書店正面臨生存難題,成本與平台扶持政策是洪霞最看重的兩方面。京東圖書對新入駐的書店商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對洪霞來說很有吸引力,此外,京東圖書正品好貨、正版好書的口碑和堅持把貨品送到用戶家中的服務質量也與洪霞的期待不謀而合。從此,書店從線下擴展到線上,煥發新生。
依靠京東龐大的用戶基數,人文考古書店觸達到更多潛在的消費用戶群體。洪霞介紹,起初網店隻是想作為一個展示的窗口,沒想到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漸漸開始有研究者和機構找到書店,批量下單。日積月累,書店店鋪在讀者群體中的認可度日益提升,店鋪從月銷售不足一萬到二萬、三萬、五萬、八萬、十萬……
京東圖書作為便捷的線上渠道,不僅能夠方便讀者購買書籍,也是多元文化的集聚地,它的包容性強、圖書品類豐富,囊括各類讀者的需求,即便是如此小衆的考古品類也能嶄露頭角,讓書籍和用戶找到自己的需求,發現對方,守護一方小而美的文化空間。
如今,人文考古書店多次被評為北京市“特色書店”,最近還成為2021北京“示範書店”,獲得了房租補貼扶持。這些榮譽給了洪霞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希望我們能夠在選好書、服務好讀者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