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

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4 12:38:20

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來源:科技日報針對近年來跨省流域水污染事件凸顯出來的協作制度不完善、上下遊責任不明确、技術基礎保障不到位等難題,生态環境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關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1

突發水污染需要聯防聯控

來源:科技日報

針對近年來跨省流域水污染事件凸顯出來的協作制度不完善、上下遊責任不明确、技術基礎保障不到位等難題,生态環境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關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汛期。水利部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28日8時至29日8時,黃淮南部、湖南北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四川大渡河泸定江段及支流金湯河,重慶烏江下遊幹流及支流大溪河、黑龍江烏蘇裡江等2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随着汛期的到來,引發突發水污染事件的風險也在加大。生态環境部、水利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日前生态環境部組織專家就聯防聯控機制建設的“誰來做”“做什麼”和“怎麼做”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指導意見》針對近年來跨省流域水污染事件凸顯出來的協作制度不完善、上下遊責任不明确、技術基礎保障不到位等難題,提出了建立協作制度、加強研判預警、科學攔污控污等8方面意見,推進流域層面聯防聯控、實現由“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的轉變。

變“分段治水”為“全域治水”

近年來,在我國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中,涉水突發環境事件占一半以上。生态環境部發布的資料顯示,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經常面臨地勢險峻、水文條件複雜等狀況,污染物進入水體後難以控制,圍堵攔截、投藥降污等措施難以按照預期發揮作用,可溶性污染物大多依靠稀釋達标,油類等不可溶污染物回收效率不足20%等,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面臨極大挑戰。

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難度高,極易造成生态環境損害。例如,2015年甘肅省西和縣隴星銻業“11·23”尾礦庫洩漏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曆時67天才做到地表水持續穩定達标,導緻部分地區地下水受到影響,257畝農田遭受污染,直接經濟損失約6120萬元;2018年河南淇河污染事件,危及下遊丹江口水庫水質和南水北調沿線1.3億人的飲水安全。

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於方表示,突發水污染事件由于污染物遷移擴散速度快、圍堵攔截困難,經常造成跨界污染。同時,由于尚未建立上下遊協商、賠償機制,極易引起糾紛。例如,2018年,受特大暴雨洪災影響,安徽的新汴河團結閘、新濉河枯河閘全流量洩洪,導緻下遊江蘇洪澤湖溧河窪入湖口附近區域近4萬畝養殖魚蟹死亡,衆多養殖戶損失慘重。

《指導意見》要求,建立具有約束力的協作制度,增強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力等。宋永會說,此前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相關省份在區域協同發展框架下,在跨省水污染事件聯席會議、信息通報、協同處置等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在落實《指導意見》時,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建立跨省界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協作框架協議等。同時,結合《重點流域水生态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夯實聯防聯控機制,在規劃中統籌考慮并明确流域上下遊、左右岸環境風險管理與環境應急目标、任務和措施。借鑒流域生态補償機制和制度,建立上下遊水環境保護獎懲機制,解決跨省流域污染責任認定、損害賠償問題,變“分段治水”為“全域治水”。

加強信息通報,實施聯合監測

我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就要克服行政管理的地域性、分割性而進行制度設計。《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流域研判預警、強化信息通報、實施聯合監測等。

宋永會說,落實《指導意見》,各地應結合河湖長制的實施,對可能引發跨省界水污染的高風險企業、高風險區域開展環境風險評估研判,針對高風險區域、環境敏感目标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實施汛期、極端天氣及重大活動期間加密監測、提前預警,跨省界上下遊可聯合編制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針對上遊地區提出不同風險源、不同事件情景及可能的影響範圍和程度,上下遊地區共同商讨,科學确定攔污控污處置預案,統籌上下遊水資源調配與水環境保護,做好跨省突發水污染事件應對準備工作。

在跨界水污染事件中,常常由于信息報告不及時、責任不清推诿扯皮等原因贻誤處置先機,造成污染态勢不能及時有效遏制、污染範圍擴大。於方說,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厘清上下遊職責、明确責任主體,将協調溝通和信息共享機制化常規化,能夠保障及時有效地開展先期處置,避免因信息不暢或有關部門互相推诿責任而造成更嚴重的事件後果。

目前,黃河、松遼、淮河等流域,廣西和廣東、重慶和四川等省份都已着手建立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以黃河流域為例,該流域産業結構特點突出,重污染行業企業多,上中遊分布有我國11個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為落實《指導意見》,生态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态環境監督管理局會同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開展了跨省(區)上下遊突發水污染事件聯合會商,要求在黃河主汛期,重點關注黃河上中遊可能發生區域性暴雨洪水而導緻突發環境風險加大、流域潛在污染風險源,如河道附近尾礦庫、污水暫存池、穿河輸油管道及危險物品儲存庫排查等,逐步實現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地表和地下統一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

科技創新,為研判預警提供支持

科技對于落實《指導意見》、加快應急能力建設起到了支撐作用。於方說,《指導意見》從事前預防、事中應對、事後管理全過程提出了上下遊聯防聯控的重點任務,有助于促進跨界水污染事件制定精準、科學的應對措施。在實踐中,聯合監測、科學攔污控污、協同污染處置等措施已經被證明對優化事件處置效果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湖南廣東武水河(武江)跨省界“6·24”銻污染事件、陝西省甯強縣漢中鋅業銅礦排污緻嘉陵江四川廣元段铊污染事件中,上下遊通過制定聯合監測方案,統一監測斷面、方法和頻次,開展聯合監測,準确反映污染狀況,為科學制定處置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對于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研判預警往往面臨時間緊、不确定性大以及水文條件複雜多變等挑戰,對預測分析技術要求較高。”於方說,為落實《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應基于環境風險評估對各類可能發生的突發水污染事件情景進行充分模拟預測,做好預警準備。同時鼓勵研究機構加強預測預警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為突發水污染事件研判預警提供技術支持。

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曹國志說,落實《指導意見》,還需強化突發水污染事件監測能力,完善水污染監測網絡體系,針對區域主要風險物質和容易出現超标的重點污染物,增加常規污染物以外的重金屬、有機物等監測項目。提升突發水污染事件處置水平,制定多種情景下科學、合理的監測布點方案和應急處置措施實施方案,建設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技術案例庫,并将技術方法和案例庫納入信息平台。創新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與損害賠償市場機制,鼓勵保險公司組織專業機構或企業提供應急處置、污染修複、責任認定、損害賠償等技術服務,提高應急處置與生态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效率。

宋永會說,應鼓勵采取衛星遙感、無人船、無人機和機器人等高科技手段和裝備,探索實踐上下遊環境應急“一盤棋”的處置思路,為跨省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的妥善處置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李 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