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發生時間是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秋。故事的主角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原文如下: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将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最難以判斷結果的事情就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當陽,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過後,先帝東聯孫吳,西得益州,率部北征,斬殺了夏侯淵,說明了曹操當年的判斷是錯誤的。之後,東吳違背盟約,導緻關羽戰死,先帝兵敗退回秭歸,曹丕又稱帝。大凡事情就是如此,難以預料。微臣竭盡所能,貢獻出全部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至于是成功還是失敗,順利還是困難,就不是微臣的聰明才智所能預見的了。
與以前每個故事僅介紹一個成語不同,本文要介紹的共有三個成語,分别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這其中的“死而後已”出自《論語·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意為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生,意為不辭辛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到死為止。而另外兩個則是諸葛亮的首創。“鞠躬盡瘁”意為竭盡所能,貢獻出全部力量;“成敗利鈍”的意思是事情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上面介紹的這段文字,出自著名的《後出師表》。與《前出師表》的慷慨激昂、充滿必勝的信念不同,《後出師表》的風格較為悲壯。在該表中,諸葛亮分析了戰與和、安與危之間的關系,指出了繼續北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時也對北伐所産生的結果做出了較為客觀的預測,這便是“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或許也正是諸葛亮當時的真實心态:不發動北伐是等死,發動北伐其實也勝負難料。
參考書籍:《三國志》、《論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