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山
如今在山東省威海市的聖經山裡,有一處有關聖人的天然老子雕像,還有一處石刻,刻的是《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一個是聖人,另一個是“聖經”,同時出現在這裡,為這裡增添了傳統的文化色彩。同時,從另一方面來看,這處景點如此受人歡迎也證明了老子及其著作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才使得他的石像和作品所出現的地方也是人們向往。
而今天要說的對象正是老子的《道德經》。相信大家對這本道家經典并不陌生,譬如《道德經》開頭幾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都成為了經典。本文側重于分析老子《道德經》中所蘊含的思想特質。
相傳老子從小善于思考,敏而好學,憑借其學識淵博著稱。他曾經拜商容為師,每當他的老師講解傳授知識的時候,老子總是表現出很強的好奇與不解。他總尋根問底,追問老師知識的本源,對知識表現出很強的渴望。這還不夠,老子每天都有新的疑慮,他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問多到甚至連老師都難以作答。于是為了解開自己的疑問,他經常在深夜裡仰着頭,仰望日月星辰,并帶有思考。他好奇,天上之天為何物。對天的好奇越來越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他甚至常常為了思考問題而難以入眠。
老子
老子的老師商容也并非常人,他發現了老子身上善問這一閃光點,于是推薦老子去深造。老子得到這一寶貴的學習機會之後,更加發奮讀書。進入了當時最高學府太學之後,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人情倫理樣樣都學習。老子深厚的學術基礎也就在此時牢固起來。
後來老子又得到了博士的推薦,到守藏室做吏。守藏室是個什麼地方?據記載,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可以說沒有守藏室沒有的文學書籍。有了這段學習經曆,老子掌握了許多學識,這份學識使他遠近聞名,也為他後來編寫《道德經》打下了基礎。《道德經》的成書之路很偶然,但也絕非易事。當時的一個叫尹喜的函谷關令促進了《道德經》的完成。
老子不僅是個學習古典數目的好料子,并且從年少時就愛好觀天文,興趣愛好很廣泛。尹喜的一番話打動了老子,他内心深受觸動。于是老子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朝代興衰更叠和百姓的安樂禍福為題材,追溯前人的史料記載著,寫成了共五千言的上下兩片經書,即《道德經》。
道德經
從哲學上來看,《道德經》中提到“道”是天地萬物之始,陰陽對立與統一這種相互轉化的特點是萬物的本質,物極必反則為萬物演化的規律。從為人上,老子主張純真質樸、無私、清淨淡薄等遵循自然的屬性。老子的政治主張為對内無為而治,保證百姓的生活安定;對外和諧友好,反對一切戰争暴動。《道德經》的主旨由以上這三個方面構成,《道德經》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思路逐步遞進,從自然到人情,以歸宿于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良方結束。
二、老子的思想為何“另類”《道德經》以道家重要的哲學思想源泉著稱,而道家自古以來就是僅次于封建正統思想儒家思想的“千年老二”,道家思想以“清靜無為,知足寡欲”“無為而治”等為主要思想。
就其在中國古仔思想界的地位來看,道家也确實做到了“知足寡欲”,沒有去争當主流思想,與其他各學派不同。其他的思想學派都是争先恐後的希望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希望自己學派的思想能夠發揚光大,那些思想學派的領軍人物四處遊學,為的就是得到位高權重者的肯定。
而道家卻在這各個學派都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的時候,不強求,不功利。道家學派的領軍人物做到了“修身”,在其他派别的領軍人物火急火燎地輾轉講學的同時,道家的則是優哉遊哉,首先做到了人物本身的“靜”。因此道家能夠在中國古代思想學派中不争不搶、自成一派與其主要思想主張是密不可分的。
道家姜太公
這樣的老子為主的道家學派或許顯得“另類”,或許會有人對這種以道為萬物的本源的學派産生疑問,甚至不乏其反對者發出不好的言論。他們會說,人貴在積極進取,而道家的思想卻有違這一可貴之處,不應該被發揚傳承。
實際上,凡事有利必有弊,這類人所表達的力争上遊的精神固然重要,但凡事總講究一個“度”字。适當的積極進取是可取的,并且會使人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能夠讓社會面貌煥然一新,進而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起來。但人不應該完全被更高處的金子所吸引、控制,一旦沉浸在更遠處的利益中,那麼很多人将難以自拔,即使是道行高深的神仙也難以救出被利欲熏了心的人。
而老子的道家思想興起于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是一個什麼樣的曆史時期呢?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個國家之間常常發動戰争,民不聊生。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諸侯争霸引起紛争不斷。而這些争霸的諸侯國裡以齊、晉、宋、秦、楚的紛争最為盛大。這些諸侯國的諸侯們想要奪取更多利益,想排除萬難,獨登皇帝寶座。于是這些諸侯國的諸侯們——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分别經過沖沖險阻,當上了自己諸侯國内的諸侯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一員。而這些諸侯王們引導的國家之間發動戰争、割據混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獲取更多國土,為了滿足統治者的統治需要。
衆所周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長期的戰争征用了大量青壯年,導緻國内的主要勞動力部分缺失,阻礙了當時社會生産力的提高與經濟發展。人民在這種情況下,周圍常常被戰火包圍着,整個社會上下人心惶惶。于是人們開始尋求思想上的慰藉與希望,于是老子吸取前人思想精華、總結出的道家思想成為人們黑暗當中的思想光亮。
《道德經》講究“道法自然”,這也是老子思想的精髓。“道”既是《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又是萬物産生的動力。“德”又是“道”在人倫綱常上的發展。“道”和“法”有着共同點相通點,老子的 “法”指應自然的道理,應該在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中起作用。
文/枕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