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15日訊(記者周劼)肥胖在中國日益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最新全國性調查顯示,在過去40年間,我國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根據最新的全國調查數據,按照中國标準,目前超過一半的中國成人超重或肥胖,同時1/5的6-17歲兒童和青少年、1/10的6歲以下兒童也存在超重或肥胖。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潘安教授應《柳葉刀·糖尿病與内分泌學》雜志之邀,領銜中國專家團隊撰寫了中國肥胖問題的系統綜述,向我們揭示了中國肥胖問題的現狀和趨勢,也揭開了關于中國肥胖的諸多認知誤區:
相關論文封面
誤區一:肥胖不是病
肥胖在越來越多的國家被認為是一種病。超重和肥胖是主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腫瘤的主要危險因素,與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和部分腫瘤(如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内膜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的風險密切相關。統計顯示,中國成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已經超過50%。
誤區二:兒童和中年人才易胖
中國不同年齡段、性别和地域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均顯著增加。
誤區三:胖是吃出來的
除了不健康的飲食,久坐不動也會顯著導緻個體超重和肥胖。其他一些環境因素以及個體的遺傳易感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誤區四:減肥就是節食
超重和肥胖的顯著增加與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習俗和規範、政策治理等多種因素相關,要解決肥胖社會問題需要全方位行動。就個體而言,依靠單純的節食是很難減肥并達到長期維持的效果。
誤區五:胖是外在肥
胖不僅有外在虛胖,還有内在肥胖,即内髒脂肪含量過高。統計顯示,相同的總脂肪量水平下,中國人群的内髒脂肪含量似乎高于歐美白人。也就是說,很多中國人外瘦内胖。
誤區六:中國的胖子不如外國多
按照世衛标準,中國已是兒童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成人肥胖人數則僅次于美國。按照中國的診斷标準,中國可能已經是世界上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
誤區七:千金難買老來瘦
老來胖不好,老來瘦也可能是病。據統計,中國男性和女性肌少症患病率均随着年齡增長而顯著增加:50-59歲男性和女性中分别為8.2%和7.7%,60-69歲中分别為17.0%和16.6%,70-79歲中分别為35.1%和35.6%,80歲及以上分别為64.9%和56.7%。因此,老來瘦弱也需要區分,并非越瘦越好。
誤區八:農村胖子少,城裡胖子多
近年來,由于農村地區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城鄉差距在逐漸縮小,城鄉之間兒童和成人肥胖負擔均已達到較高水平。
誤區九:胖是富态
在美國和歐洲,肥胖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中更為普遍。根據中國的全國調查數據,不久的将來,這個趨勢估計也可能在中國顯現,收入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肥胖率越高,未來肥胖負擔可能向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轉移。
誤區十:大腹便便不算胖
過去40年中國男性和女性的腰圍都在增加。男性平均腰圍由2002年的80.0厘米增加到2010-2012年的82.7厘米,女性平均腰圍由76.4厘米增加到78.5厘米。統計顯示,體重正常但腰圍過粗的人群呈現較高腦卒中和早死超額風險。
誤區十一:胖是遺傳
個體肥胖是由遺傳易感性、不健康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因素、緻胖因子和不良早期生活暴露及其他并存的潛在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與生活方式間的交互作用可能在肥胖病因中發揮重要作用。
誤區十二:肥胖是營養過剩
肥胖人群經常是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含糖飲料、甜食、飽和脂肪等攝入量過剩,而全谷物、蔬菜、水果、堅果的攝入量可能不足。所以肥胖恰恰有可能是營養不均衡,甚至營養不良,如維生素和礦物質不足。
關于肥胖的幾個冷知識
·超過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傾向于認為自己體重不足或體重正常。
·孩子課業和家庭作業負擔越重,肥胖風險似乎顯示越高。
·中國農村家電購買補貼等一定程度影響了農村婦女肥胖問題。
·農民工(特别是男性)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均較高。
·小區門禁越多,居民的體力活動和鍛煉似乎會減少。
·小區綠化程度較高,居民BMI和肥胖率似乎會越低。
·快餐店和便利店越多越密,附近的肥胖率似乎會越高。
·兒童外出就餐越多,腰圍可能會越粗。
·久坐刷手機的習慣可能增加發胖。
(以上數據、圖片和觀點皆摘自潘安等著《中國肥胖問題·中國肥胖流行病學和決定因素》)
【編輯: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